物流分工越来越细的同时,业界对于物流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全新的物流模式对物流的组织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最火热的同城配送市场为例,一个城市,每天一个上游仓库对应的零售前端有上千个,派送顺序、车辆型号、满载率、停靠点都需要统筹安排。“以前,城配市场需求小,人工排线即可。而现在,如此大规模的配送量,人工排线几乎不可能。”韩毅说。这种情况只能借助于人工智能,韩毅介绍,以云鸟目前智能排线系统的能力,如果每天出单量在200票以上,系统通过少出车、避免拥堵等方式能节约10%—15%的成本。
在干线运输上,车辆如何调度,每条线路安排什么样的司机,传统物流靠经验、靠人工打电话布置。而新物流要提高效率,要靠人工智能,算法可在一瞬间找到最适合的车辆,达到车辆资源和资产的最大化。“数据和智能可以说是本轮新物流的关键要素,大家都希望借助新的智能能力来优化物流的运作。”张天兵说。
然而,在菜鸟总裁万霖看来,要真正构建起智能化的物流网络,实现智慧物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就是实现现有物流要素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万霖说,随着电子面单及智慧仓的普及,一部分物流要素已实现数字化,然而商品出仓后,就进入了“数字盲区”。“我们只知道商品正从区域仓前往城市仓,可是在商品进入城市仓前,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物联网是能帮助我们实现全面数字化的最重要的新技术。”万霖说,物联网将帮助物流行业实现园区、卡车的全覆盖,未来数据打通后,所有物流环节将能实现高效、数据化的链接。
除了物流要素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提升物流效率,还得抢占“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是目前配送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一环,谁抢占了‘最后一公里’,谁的竞争力将大幅提升。”张天兵说,“最后一公里”业态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无人车、无人机、智能快递柜、快递塔……
目前人们对许多“最后一公里”业态还存在不同看法:无人车的路权问题如何归属,其属于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如何划分?目前无人车15公里/小时的时速能否真的提升效率?“目前这个业态有许多不足,但科技赋能‘最后一公里’一定是大势所趋。”日日顺物流副总经理于贞超说。
最后,新物流还必然走向全球化,无论是中国“运出去”还是“运进来”,全球化物流时代已经到来。万霖介绍,菜鸟已在我国杭州、香港以及吉隆坡、迪拜、莫斯科、列日(比利时)等国外城市布局首批全球六大数字贸易中枢,并在海外广泛布局海外仓,开通洲际航线,“我们希望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物流72小时必达,打造全球72小时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