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既要拎稳又要丰富(一号文件里的任务清单①)

2022-03-24 11:50

  3月17日,市民在江苏省常州市一家超市内选购蔬菜。史康   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因地制宜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春耕备耕时节,当地农民抢抓农时播种冷凉蔬菜。图为3月18日,农户在该村一家蔬菜产销合作社育苗棚内劳作。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阳春三月,由南向北,一幅幅热火朝天的春耕图景正徐徐铺展。农时不等人,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抓好农业生产、做好“三农”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明确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围绕这份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本报自今日起推出《一号文件里的任务清单》系列报道,聚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等热点话题,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部分重点工作任务。

  ——编者

  春分时节,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农户们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新鲜蔬菜。另一头,数十种春菜已经在贵阳各大超市上架,供市民选购。

  “菜篮子”拎得稳不稳、老百姓餐桌是否丰富,是重大民生关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

  如何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任务,确保蔬菜供应充足?请看本报记者的探访。

  大中城市要有自己的菜地

  ——稳定提高自给和应急供应能力,重点发展不耐储运的叶类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

  圆白菜每斤1.98元、西蓝花每斤3.98元、长茄子每斤3.98元、扁豆每斤11.98元……记者日前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物美超市看到,蔬菜品类丰富、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家住北京的杨女士说,自己每天下班后先到家门口的超市采买,一般得买上三四种蔬菜,“我们家3口人,每顿饭基本上是3个菜,每天还得换着花样来。现在健康意识提高了,对蔬菜的需求更大了。”

  “中国14亿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192万吨菜。”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要求每年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大概稳定在23亿-24亿亩,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

  然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农田面积在减少,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农田更是稀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全市有耕地93547.9公顷,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7%。杭州市耕地面积123844.53公顷,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3%,远小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城市寸土寸金,为何还要强调稳定菜地保有量?

  “大中城市是‘菜篮子’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是全国市场价格的风向标。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证一定自给能力,才能在突发情况下保证基本供给,避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沈辰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中城市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发挥了重要的保供稳价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部分大中城市还通过在城市周边地区建立紧密型外埠生产基地补足本地保供需求。

  总体看,当前各大中城市“菜篮子”生产供给总量充足。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蔬菜在田面积8000万亩左右,同比增加200多万亩,预计1-3月蔬菜供应总量1.7亿吨,同比增加350万吨。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蔬菜产量已经彻底摆脱供需短缺,达到平衡有余的阶段。当前蔬菜平均单产2200至2300公斤,人均占有量超500千克。”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晶对本报记者表示。但同时要看到,近年来部分大中城市暴露出自给能力下降的问题。受疫情、极端灾害性天气等影响,有的城市“菜篮子”品种价格短期快速上涨,个别城市出现过某些品类的蔬菜供应紧张。张晶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很有针对性。各地应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精神。一些缺口较大的城市,应在充分挖掘自给潜力的基础上,建立外埠生产基地保供渠道,确保关键时期调得进、供得上。从品类上看,大中城市应重点发展不耐储运的叶类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稳定提高自给能力。

  设施蔬菜+南菜北运,餐桌更丰盛

  ——保障冬春和“两节”市场供应,满足消费者日渐“挑剔”的口味

  进入春季,老百姓餐桌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合力惠民生鲜超市里,不仅有贵州本地的西蓝花、豌豆尖,还有云南的油麦菜、上海青,山东的黄瓜、苦瓜、红菜椒。随着气温回升,南方冬菜开始退市,北方设施蔬菜和南方应季鲜菜走上餐桌。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张晶介绍,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菜篮子”工程已形成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优势区域,这些区域因地制宜,栽种不同的蔬菜,形成不同的上市档期,有效缓解了中国蔬菜供求矛盾。

  其中,山东、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和安徽是北方设施蔬菜的六大省份,冬春蔬菜面积产量占全国八成以上,是保障冬春和“两节”市场供应的主力军。而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和海南,则是“南菜北运”的七大省份。

  目前,这13个省份主产区冬春季在田面积稳中有增。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去年10月在田蔬菜面积9130万吨,同比增加350万亩;今年1月份在田蔬菜面积5700万亩,同比增加近130万亩,有效保证了冬春蔬菜供应。

  “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南菜北运基地建设,可以显著增加冬春蔬菜供给,保障全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丰富消费的品种花色。特别是南菜北运,蔬菜由价格低地流向价格高地,还能有效带动广西、海南、云南、四川等南方地区菜农收入增长。”沈辰说。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