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认识到冷链流通是新冠疫情病毒传播的链路,2020年下半年多个省市针对冷链疫情防控开发了“冷链追溯平台”,给冷链商品附上了“冷链追溯码”。这是针对冷链疫情防控开展的第一轮积极探索。但今天回过头来看,“冷链追溯码”是当时紧急防控需要下的一个应急工具,在实施落地层面踩到了坑。
各个冷链追溯平台的“冷链追溯码”主要是通过对冷链商品进行赋码,并要求商品流通过程所涉及的相关企业主体进行扫码,从而将冷链流通的上下游企业主体关联起来,实现对冷链商品流通链路(企业主体链路)进行追溯。这跟个人的健康码很类似,个人通过扫场所码实现了个人码与场所码的关联,从而实现对个人活动轨迹链路(场所)的追溯。
与“个人健康码”对比,“冷链追溯码”遇到的挑战和“坑"会多很多。首先,冷链追溯码是跟货走,必须给货贴码。给冷冻商品贴码,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人不能够低温环境下长时间贴码作业,而在常温区贴码则会影响冻品的冷链品质。其次,冷链追溯码是被扫的码,在出库、入库环节进行集中扫码,非常影响作业效率。由于,贴码、扫码会增加额外的成本并降低作业效率,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这是违背商业规律的,若非是因为顾大局和监管部门要求,否则是不愿意配合的。
除此之外,“冷链追溯码”只发挥了追溯的作用,并没有在病毒传播链路的阻断或切断方面发挥作用。当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集中监管仓的防控措施方案被提出来。
“抓关键” 的集中监管仓
自从意识到冷链追溯码的局限性之后,并结合冷链疫情传播的主要风险来源是进口冷链商品的特点,各地从2020年底到2021年初针对进口冷链商品的疫情防控采取了“集中监管”措施。
(图片来源:扬州网)
针对进口冷链商品的集中监管的关键场所是“集中监管仓”,目前一般会设有两级监管仓,一级监管仓和二级监管仓。一级监管仓一般靠近口岸设立,其作用是接收通关后的冷链商品,对冷链商品进行采样检测、静置、消杀,从一级监管仓放行的冷链商品必须是单证齐全(海关单、检疫证、核酸检测证明、消杀证明),以确保冷链商品的安全。二级监管仓一般设在消费中转地,作为市场准入的首站监管。二级监管仓的入库环节,要求进口冷链商品单证齐全(海关单、检疫证、核酸检测证明、消杀证明)才能入库,同时会对冷链商品进行采样复检和必要的二次消杀,以确保冷链商品无风险进入后续流通环节。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截至2022年2月8日,全国各地已建成869个集中监管仓,成为了进口冷链商品疫情防控的一道屏障,在疫情防控的“外防输入”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