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拦路虎,千亿充电桩“钱”途未卜

2022-07-14 11:44

  进入7月,盛夏已至,冀鲁豫一带率先迎来“炙烤”天气,局部地区最高温度突破40℃,而体感温度甚至超过了44℃。

  通勤往返路程接近100公里的济南新能源汽车车主沈威,已经不知道第几次后悔当初的决定了,“脑子进水了才会买新能源汽车。”

  “即便温度再高,也不敢随便开空调,大多数时候要视剩余续航里程而定。”沈威向「子弹财观」吐槽,尽管其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达到了500公里,但如果是在中途开车外出办公亦或充电不及时的情况下,开一会空调将导致续航里程断崖式下降,因而“再热也只能忍着”。

  沈威居住的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小区里没有固定车位,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当初考虑到小区和公司附近均已铺设了公共充电桩,觉得充电应该不是问题,才决定选择新能源汽车。”

  然而令沈威没有想到的是,“噩梦”也就此降临。

  “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速度很慢,接近两个小时才能充到80%,充电体验简直令人崩溃,而且更令人崩溃的是,平时压根抢不到公共充电桩,尤其是冬天,有时候排队要排半个小时以上。”沈威倍感无奈。

  虽然公共充电桩站距离沈威居住的小区并不远,但为了方便充电、取车,他还特意将一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公共充电桩站附近,待新能源汽车充上电后骑电动自行车回家,第二天再骑回去取车。

  “以前下班后就能直接回家,现在下班后得先直奔公共充电桩站。”沈威无奈道。

  一位北京的网约车司机告诉「子弹财观」,其新能源汽车正常情况下一天一充即可,但作为服务车辆,夏天得开空调,冬天得开暖风,所以夏季和冬季基本是一天两充,“有时候当天晚上抢不到公共充电桩,只能第二天早晨5点去充电。”

  另一位南京新能源汽车车主因为忍受不了“续航里程焦虑症”,最终决定以“骨折价”将新能源汽车置换成燃油车,“如果没有安装私人充电桩,千万不要指望公共充电桩,哪怕就在小区和公司附近。”

  充电难、充电慢,已经成为包括沈威在内的诸多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头等难题。根据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研数据,在新能源汽车车主中,有40%的人抱怨充电时间过长,更有高达72.5%的的人认为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太少。

  事实也的确如此。截至2022年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同一时期,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310.9万台,车桩比为2.9:1,即三辆新能源汽车才拥有一个充电桩,存在较大的缺口。

  新能源汽车车主遭遇充电难题,表面原因是充电基础设施数量不足所致,但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公共充电桩的选址、布局不合理。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数据,2022年1-5月,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前10个省市建设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就占了全国公共充电桩总数量的72.3%。

  二是充电桩的增量远远赶不上新能源汽车的销量。2022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0.3万辆,而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96.3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仅为27.1万台),车桩增量比为2.1:1。

  “新能源汽车一旦补足充电基础设施的短板,让充电比加油更方便成为现实,那么新能源汽车将会比预想中更快地替代燃油车,并加速实现‘双碳’目标。”新能源产业分析师邓超说道。

  在邓超看来,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屡创新高,充电桩行业也驶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1

  风口已至?

  沈威明显感觉到,小区附近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越来越多了,“几个公共停车场都铺设了充电桩,以往充电经常排队,但现在排队的情况减少很多。”

  另有多位新能源汽车车主向「子弹财观」反馈,相较于前两年,无论是公共充电桩还是私人充电桩,都已随处可见,“充电确实便捷多了”。

微信图片_20220714114054.jpg

  充电基础设施数量渐增的背后,是充电桩行业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得以显现。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及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18%,2030年将达到30%。

  换言之,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1600万辆和5200万辆,如果以车桩比为1:1粗略计算,充电桩行业届时至少能达到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

  即便是眼下,充电桩行业也是一个前景光明的黄金赛道。东莞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预计2022-2025年,充电桩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241亿元、1347亿元、1482亿元和2045亿元。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在电池技术和电池材料尚未取得革命性进展之前,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仍是解决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问题的最优方案。

  “进入2022年之后,充电桩市场行情明显更加火爆。”邓超认为,2022年或与往年不同,无论是行业形势还是政策层面均明显比以往明朗,“充电桩行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有望成为基建促增长的重点领域之一。”

  当前,充电桩的战略意义和实用价值不断得到重视,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入局者和加码布局者越来越多;二是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倾斜力度。

  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充电桩相关企业为17.63万家,其中,2019年新增2.28万家,2020年新增2.70万家,2021年新增5.47万家,整体呈现出连年递增的态势。

  具体来看,小鹏汽车、华为、格力电器等各领域头部企业的持续加码或强势入局,为充电桩行业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6月13日,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能链智电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能链智电的业务范围已覆盖288座城市,共有29万台充电桩,而直流快充桩超过20万台,占全国公共直流快充桩的比例高达51%。

  6月14日,借着“95号汽油价格飙升”的话题,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下半年会开始布局全新一代超级充电桩,其超级充电桩比当前市场“超充”速度快了4倍,比市场主流充电站快12倍。此外,该超级充电桩5分钟可充200公里,12分钟可从10%充到80%。

  同样看好充电桩行业未来的还有华为和格力电器。6月9日,华为推出了适配市面上大多数新能源车型的“家充桩”,而格力电器则于6月20日成立了主营充电桩销售等业务的格力机电工程(忻州)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只有企业在参与布局,各地政府也在持续加码充电桩的建设。近两个月,广东、天津、上海、江苏等省市陆续表示,计划新增各类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并全面推进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