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 3 月,吴以岭赶回了石家庄。
此时的北京," 非典 " 已经蔓延,所以吴以岭回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了针对 SARS 的中药科研组。
根据一篇报道的描述,以岭药业在 15 天的时间里," 就完成了连花清瘟胶囊的提取、浓缩、干燥、成型等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
经过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的评审,连花清瘟胶囊不到一个月,第一个进入国家药品快速审批绿色通道。
从立项,到拿到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连花清瘟胶囊只用了 347 天。这速度很快,但还是慢了一步,在上一年的 7 月 13 日,全球非典疫情已经基本终结了。
但恐怕连吴以岭本人也没想到,十八年后,这款药物会在另一场疫情中大放异彩,每天都被无数中国人吞进肚子。
在讲究 " 老中医 " 的中国,吴以岭的职业经历,很早就开始了。
作为中医世家的传人,他 5 岁可以熟背药方,13 岁就识得 200 多味中草药。考上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生后,小吴又撞开了一扇新大门:络病学。
在中医理论里,络病学专治心脑血管这路大病。但却有个短板:不成体系。
在各路文献里,关于络病学的论述如同补丁,时隐时现。但小吴却偏偏对边角知识很有兴趣。每次遇到,都摘抄整理,最后居然攒下来一箱子卡片。
但只做络病学的整理者,显然不太够劲。当上医生后,他开始试着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加进方子里。其中一个尝试,是在一副活血化瘀药里加入:8 克全蝎。
1982 年,一位患者上门复诊,开口一句话:" 大夫,我吃错药了。"
得知这位患者把四次的药,一口气全吃了,小吴大夫差点背过气去。但患者接下来的反映,又让他大大惊喜:吃了 32 克全蝎之后,患者不但没有异常反应,过去的症状也消失了。
这一年的年底,吴以岭发明了一款新药:五龙丹。除了全蝎,另外四龙分别是:水蛭、土鳖虫、蜈蚣、蝉蜕。
这款新药,还有一个别名:通心络。
1985 年," 中药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研究 " 被列为河北 " 省科委攻关项目 ",并下拨 5000 元科研经费,进行动物实验。
但面对临床研究,5000 元的经费显然不够,吴以岭只好自掏 6 万元,联系石家庄中药厂,协助制备了 300 人份的观察药品。
1988 年,吴以岭的 " 偏方 " 终于转正,获得了临床研究的认可,背了一身债的吴以岭,第一次从新药里看到了产业化的商机。
作为一位很抹得开 " 知识分子 " 面子的创业者,吴以岭先后敲了十几家制药企业的门,均被拒绝。绝望之际,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伸出了手,希望他能让通心络留在河北、留在石家庄。
1992 年 1 月 29 日,辞掉 " 铁饭碗 " 的吴以岭,走进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递交了开办医药研究所的申请。并于 6 月 16 日正式开业,这就是以岭药业的前身。
有了开发区许诺的支持,吴以岭的 " 雄心 " 倍增。他马上递交了计划申请书,省、市、开发区的领导给予了最大支持,7 天就批准了制药企业的建设规划。
自此,吴以岭一边招兵买马,一边加紧新药研发。通心络胶囊的审批,也像是上了 " 高速公路 ",1995 年 10 月份上报卫生部,1996 年 8 月就拿到了国家级新药证书和生产批号。
万事俱备,通心络开始 " 攻城掠地 "。
1997 年,吴以岭亲任公司销售部经理,为了让销售军团更有战斗力,公司所有业务代表至少是大专以上学历,各大地区经理均有医学学士或医学硕士学位。并在北京、上海、长沙等 26 个省市设立了销售办事处,销售网络扩展到全国。
通心络项目的确没有辜负吴以岭的期望:先是获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又于 1997 年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吴以岭采用学术品牌推动战术营销的模式,借势放大产品知名度。1999 年,远近闻名的通心络迎来了 2000 多家经销商,并一举闯进全国 500 多家医院和药房。进入高速扩张期的通心络,四年间销售额就突破 5 亿元。
如今,每年使用通心络胶囊的患者上千万。靠着 " 五只虫子 ",吴以岭挖到了他的 " 第一桶金 "。
2002 年底,广东民间出现了一种致命怪病的传言,一时间人心惶惶。接着,就发生了抢购米醋和板蓝根的风潮。平时不到 10 元一大包的板蓝根一下翻三倍,甚至有记者拍到 1000 元一瓶白醋。
这种怪病,正是被称为 " 非典 " 的 SARS 病毒。
2003 年 3 月 6 日,北京接报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参加完两会后,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吴以岭立即赶回公司,成立针对 SARS 病毒的中药科研组。
在这背后,吴以岭对非典的病理学看法,其实来自于传统中医的 " 瘟疫 " 范畴,它因 " 疫毒 " 而发,因此也具有疫毒所致疾病 " 起病急、传变快、表证短暂、较快出现高热、烦渴 " 的主要临床表现。
这似乎与 " 非典 " 起病即高热、寒战、肌痛、干咳的主要症状基本一致。
据此,吴以岭提出了一个宣肺泄热的配方,采用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等药物清瘟解毒。
但在经历 347 天的研发工作后,连花清瘟却因为非典的终结,成了一个晚到的 " 来客 ",面临着尴尬和落寞。直到 2008 年,以岭药业以通心络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类药物销售额达 8.47 亿元,营收占比 91.08%,连花清瘟却不到 6500 万元。
但连花清瘟的 " 时运 ",只是迟来了些。
2009 年,在甲型 H1N1 流感的恐慌阴霾里,连花清瘟却找到了 " 大展拳脚 " 的机会。
8 月 21 日,在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和《柳叶刀》杂志共同举办的流感大流行研讨会上,以岭药业宣布了连花清瘟胶囊的重大突破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