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月内,两件冲上热搜的大事,都与阿里有关:一个是阿里新零售的标杆——盒马,全部关闭了x会员店;一个是阿里云发布的大模型,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前者标志着阿里推崇的新零售开始收缩,后者展示了阿里在AI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背后是阿里集团的战略转型——从传统电商老大逐渐向科技巨头迈进。
一、新零售息鼓
盒马,曾经是阿里的“新零售一号工程”,背靠着阿里这座大树,通过打破传统商超的格局,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在业内外备受瞩目。然而,8月5日,“盒马会员店即将全部停业”话题一度冲上百度热搜财经榜,推上焦点新闻,曾经斥巨资打造的会员店业态,即将消失在盒马的系列门店中了。
成立九年的盒马,在烧光了阿里100亿之后,从"新零售标杆"到了不得不“断臂求生”的地步,这意味着,阿里新零售战略的一颗重磅业务,已经到了生死转折点。
盒马从成立以来就没赚过钱,主要就靠阿里巴巴输血,10年前,阿里CEO张勇对侯毅说:“你大胆尝试,钱的问题我来给你解决。”2016年,阿里给了侯毅10个亿,让侯毅启动盒马,后面几年阿里陆续又追加投资,这8-9年差不多投了100多亿。
但盒马X会员店从雄心勃勃的扩张到如今黯然退场,在阿里新零售的版图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对其战略布局、业绩表现以及品牌形象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阿里新零售战略布局上撕开了一道不小的缺口
阿里原本期望通过盒马X会员店,在高端仓储会员店领域分得一杯羹,如今,这一重要拼图缺失,使得业态布局出现断层,削弱了阿里新零售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同时,盒马X会员店的长期亏损以及最终退场,也对阿里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总之,盒马X会员店的溃败,不仅撕裂了阿里新零售的高端版图、吞噬了利润与份额,也重创阿里品牌公信力,让消费者对阿里新零售的创新能力和运营能力产生质疑。
面对盒马X会员店的折戟,阿里站在了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不得不以“收缩止损、聚焦生鲜、下沉深耕、供应链再造”的紧急调整来止血换生,这也为整个零售行业敲响了警钟。
其实,近年来,阿里转移核心战略重点,与新零售有关的业务在全面调整中,以约131.38亿港元出售持有的高鑫零售全部股权,以亏损93亿元的代价,将所持有全部银泰股权出售,新零售终成昨日黄花。
阿里的新零售时代或许结束了,但整个新零售市场正在从早期的探索阶段,逐步迈入深度融合、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不再停留在表层的数字化展示和前置仓模式,而是深入到供应链协同、商品策略重构、用户体验重塑等核心环节。
盒马是否会被阿里卖掉,一年前,曾被传将“易主” 给华润或中粮,尽管事后证实这只是不实消息,但这已足以暴露它在阿里体系内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未来的盒马,不可能在阿里得到巨额的投资了,一切都要自己来。
盒马一直在试验不同零售业态的门店,试图通过这种不断的试验,探索出一条适合盒马的特色出路。目前宣告失败的X会员店,曾在盒马内部有第二增长曲线的期望。
沃尔玛旗下的高端会员制仓储式超市山姆,借精准的中产客群定位和独特的会员体系,取得了巨大成功,盒马就是其中积极的学徒之一,对标山姆的X会员店业态就是学习的成果。
在商场上,从来没有任何一套成功模式被照搬抄袭,对标国外名店,学习别人的经验没有错,但重要的是要附合中国特色,按理盒马拥有深植本土市场的基因,更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然而,盒马有照搬之嫌,比如盒马会员店此前对标Costco,采用大包装模式,但忽视了中国消费者对“小份量、近场便捷”的需求,与中国家庭结构存在错配,因此,要想成功,只模仿外资不行,还需要中国式创新。
痛定思痛,盒马不再盲目追求业态的多元化,而是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退出会员店业务,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盒马鲜生、盒马NB(邻里业务)两大核心板块,并抢占当前下沉市场品质商超升级的窗口期和市场先机,在二线及以下城市快速发展。
盒马鲜生和盒马NB的组合,更契合中国消费者高频、碎片化的消费习惯,更贴合本土消费习惯的业态,前者聚焦社区生鲜,后者以硬折扣模式覆盖高频刚需。其本质是放下“中产梦”,转攻“穷人超市”。
NB店,也就是硬折扣店,有穷人超市之称。盒马NB的前身可以追溯至2021年成立的盒马奥莱,起初定位是为盒马鲜生、X会员店清理临期和大库存商品;到2022年,盒马奥莱业态正式升级为硬折扣店。
目前的情况是,消费者愈发倾向于保障生活基本需求的“刚需型消费”,在这消费趋势影响下,盒马加速扩张硬折扣业态“盒马NB”,今年6月,盒马鲜生在南京句容和宁波慈溪的江浙县级市门店正式开业,同时还与烟台龙口的龙湖天街签约新门店,正式拓展北方省份的县级市场。
不可否认的是,硬折扣业态的入局者越来越多。美团于近期正式启动自营超市-线下折扣店的招商工作,京东也在近期被传将在江苏宿迁——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的老家,落地首家京东折扣超市……盒马NB面临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
零售之争,其实是供应链之争,盒马,拥有自身的供应链体系,但并不完美,比如盒马推行的"日日鲜" 模式,使得生鲜产品损耗率攀升至8.2%的高位,显著高于行业常规水平。盒马黯然退出会员店战场的背后,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定位模糊,商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策略混乱,但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商品力的问题,其背后是供应链的问题
出身于阿里的盒马,其供应链或多阿卡少依赖阿里生态整合,缺乏自建垂直体系,导致生鲜损耗率高、非标品占比大,成本控制远逊国际巨头。山姆中国年采购额超千亿,可压价至行业最低,国际巨头采用“全球统采+区域配送中心”模式,品控与响应速度都较好。
山姆和Costco的成功,是30年供应链积累的结果,而盒马的转身,或许正在为中国零售探索一条更适配本土市场的路径,不再在别人的赛道上当陪跑。中国零售的竞争不再是"谁更像山姆",而是"谁更能读懂中国厨房";从来不在流量入口,而在供应链深处的沉默耕耘,终极则是回归商品本身。
盒马的改变,本质是零售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优先”的缩影,在零售行业,规模扩张必须让位于盈利模型的可复制性。近两年,盒马陷入亏损泥潭,累计亏损规模突破40亿元,盒马需要放下了服务“中产”的狭隘执念、暂停业务模式的自嗨创新,通过走平价路线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