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机接口加速跑:政策、应用与人才共振

2025-10-30 11:41

  ecommerce-3640321_640.jpg

  近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例超百通道柔性脑机接口临床植入手术,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脑机接口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当思维能够直接驱动机器,意念可以转化行动,人与世界的互动方式正被彻底颠覆。脑机接口(BCI),这座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神奇桥梁,已从科幻构想跃入现实图景,它不仅在为瘫痪者重燃站立的希望,还在为失语者打通表达的壁垒,悄然改变着生命的轨迹。

  近日,一大脑机接口专业领域相关的事件引发大家关注。10月22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例超百通道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临床植入手术。此次为这位52岁大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精准植入的128通道侵入式脑机接口,是我国自主研发、并且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全球领先新一代柔性脑机接口,能实现高通量单细胞动作电位采集。

  该项技术在我国临床中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脑机接口研究已成功攻克该领域的“卡脖子”技术。2024年1月,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通过N1产品完成全球首次长期人脑植入,该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卡脖子”难题。

  这一里程碑式成果不仅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希望,更标志着我国在探索大脑的前沿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全球脑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案。

  在脑机接口不断发展的这一进程中,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年7月,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内的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分阶段式发展目标:

  到2027年,我国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脑机接口产品加快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打造2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开拓一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到2030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若干全球领军企业。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在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方面,提到了三点内容,分别是强化标准引领、健全安全保障、优化人才培养。

  其中,优化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加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化产业学院等特色学院。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合作,共同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工程型人才,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建设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大力培育产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海外人才交流引进,健全人才服务体系,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这份文件不仅为技术研发指明方向,更将培育跨学科人才确立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任务。

  政策的蓝图已然绘就,而将其变为现实的关键在于人才。一个迅猛发展的产业正对此提出迫切需求——数据显示,预计到2027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5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直接导致了专业人才缺口巨大。目前,我国已有数百家单位开展了脑机接口业务,但能够贯通神经科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却一将难求。

  这一紧迫现状,正倒逼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作为回应,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已设立脑机接口相关专业或研究机构,积极应对产业提出的人才挑战。

  从手术台前的临床突破,到国家层面的政策布局,再到人才梯队的加速构建,中国的脑机接口发展路径愈发清晰。这是一场关乎人类未来的探索,更是一场关于如何将技术远景转化为人民福祉的实践。当政策的引导、人才的智慧与临床的需求深度融合,我们不仅是在推动一项技术的发展,更是在共同绘制一幅人、机、生命更和谐共处的未来图景。

  这幅图景并非遥不可及,它正融入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想象之中:在不久的将来,脑机接口将不再只是医疗设备,而是成为我们与数字世界交互的全新界面。想象一下:清晨,你的智能眼镜通过读取你的脑电波,自动调节到最适合的亮度和焦点;通勤路上,车载系统实时检测你的注意力状态,在分身时及时发出提醒;工作中,一副看似普通的耳机能够捕捉你的思维活动,实现“意念打字”与“无声通话”。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