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我国物流业取得长足发展

2011-02-16 15:01
  “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物流需求快速增长,运行效率有所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社会物流需求快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446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年均增长21%,扣除价格因素,可比增长15%左右。这一速度明显快于同期GDP的增长水平,反映了我国物流需求仍处在较高增长期。根据测算,2005年,单位GDP对社会物流需求的系数为1:2.6,2009年为1:2.8,2010年预计达到1:3.2,表明目前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3.2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比2005年提高了23%,反映出物流需求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稳中有降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预计达到27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1倍,年均增长15.6%。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稳中有降,由2005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8%左右。同时,每万元社会物流总额花费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呈明显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703元,下降到2010年的560元,表明我国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有所提高。

  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

  “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0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6.7%。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6.6 %提高到2010年的6.8%左右,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增强。

  物流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将达到10万亿元,年均增长约27%。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为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万公里,5年新增1.7万公里。公路里程达到398万公里,5年新增63.9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万公里,5年新增3.3万公里。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4万公里,5年新增和改善4181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774个,5年建成661个;通过能力达到55.1亿吨,新增30亿吨。定期航班机场达到176个,5年新增35个。物流园区(基地)等仓储类物流设施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我国物流园区(基地)约为475个。货运服务、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物流园区,通过功能集聚、资源整合,成为供需对接、集约化运作的物流平台。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化工危险库、液体库、冷藏库等专业化库房,期货交割库和电子商务交割库快速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大量涌现。

  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随着我国物流业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基本上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服务模式构成的物流企业群体。一是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加快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由传统的运输、仓储向综合型物流企业转变;二是民营物流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部分企业年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三是部分生产或商贸企业的物流公司,以原有业务为基础向社会扩展,成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四是世界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相继进入中国,物流市场更加开放。

  据2010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显示,2009年排名前50位的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共达4506亿元,其中,最大的物流企业年收入超过千亿元,第50位物流企业年收入达到12.2亿元,比2005年的3.5亿元提高2.5倍。

  “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虽然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总量已有相当规模,但粗放经营、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物流结构还不平衡,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未来5年,我国物流总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础设施“瓶颈”逐渐缓解,物流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初步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可比增长14%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在17.5%左右。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