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工程院做了一个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的课题,课题列举了物联网在十个重点领域的应用。物流是其中热门的应用领域之一,“智能物流”成为物流领域的应用目标。随后,物联网迅速在物流业界热起来了。
然而,现阶段对智能物流的诠释比较多的还是在技术层面,例如信息技术或传感器在物流中的应用等,呈现出技术推动的特色。而任何一种技术在产业界大面积的推广,一定要有双驱动——除了技术驱动外,还应该有产业驱动。
所以,今天我们更关心的是,物流产业要物联网干什么,即产业需求在哪?否则,始终是“一头热”——技术人员使劲造势,但物流业界却不知道怎样应用。而所谓产业驱动有很多方面,但是在物流领域,核心的就是两件事——网络和流程。如何整合网络、整合资源,如何设计流程和管控流程,这是物流的核心需求。
当前物流产业在这两个问题上有什么变化和要求?我想重点从这个角度来谈谈。
谈到智能物流,应该从IBM的“智慧供应链”讲起。IBM有一份报告——《智慧供应链》,是第一份从产业角度来谈物联网的报告,其他比较多的是从技术角度谈。从产业角度来看,该报告的主要观点是,现在产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供应链需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不行了,必须智能化,因此提出智慧供应链的概念。但是,什么是传统模式?为什么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不行了,似乎并没有讲透。并且,尽管该报告是从产业驱动的视角来解释物联网,但其忽视了信息化整合资源、优化网络管理的作用,而局限于流程。
在物流领域来看,物联网只是技术手段,目标是物流的智能化。谈到“智能”二字,我们对智能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早期认为自动化等同于智能。而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智能产品,如傻瓜相机、智能洗衣机等,它们能够从现场获取信息,并代替人作出判断和选择,而不仅仅是流程的自动化,此时的智能是“自动化+信息化”。
然而发展到今天,互联网的出现,或者说进入物联网时代,智能的涵义又更进了一步。仅仅通过自动采集信息来作出判断和选择已经不够了,还要与网络相连,随时把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或者是指挥的本部,由指挥中心作出判断,进行实时的调整,这种动态管控和动态地自动选择,才是这个时代的智能。也就是说,智能应该具有三个特征,即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而智能物流的出现,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到一个动态的、实时进行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这个水平不一定是目前大家马上都需要的,所以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客户需求来确定信息化的定位,但这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物联网对物流信息化的影响
上述变化对物流信息化会产生什么影响?当前建设物流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什么新的趋势和因素?我想有这么几点:
第一,开放性。过去建信息系统就是把自己的流程和资源管好,现在不行了,一定是建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采集信息完全靠自己投资和管理的时代快要过去了,必须要有社会信息、外部信息的交换共享,同时还要有自身信息向社会发布的机会。我们在很多案例中看到开放的系统整合外部信息,将自身的信息向外发布,而且还能够获得收益。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管理,在前期基本上是按照二八法则定位的,也就是说企业的KPI指标、服务水平,只要求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就是一些车、人、仓库,把他们管好了,服务水平的80%就有保证。其他因素可能很多,但影响很少。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要再上一个台阶就困难了,还需要知道道路的情况,交通拥挤的情况,天气的情况等等,这些情况对于自身进一步提高KPI非常重要,从80%提高到90%、95%,没有外部系统的沟通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在进一步提高时,二八法则就要调整,要掌握更多的资源。因此,一定要建开放性的平台,这种开放性是提高运营水平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一些热门技术,像定位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将会成为实现开放性的关键技术手段。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制约开放的主要问题是安全性。为什么过去不能开放,或者开放的步子小?我们担忧什么呢?主要是怕系统不安全。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系统的开放性和安全性会有矛盾,而这个矛盾在传统的情况下怎么平衡?在新的情况下怎么平衡?这些变化制约着整个系统开放性的发展。而现阶段要解决安全的问题,一要靠技术,二要靠流程,要重新设计流程,三要靠法律,四要靠内部管理。安全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包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承受程度等。这种变化使开放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状态不断调整,这也会促进系统自身逐渐地开放。在新的时代要建开放性的系统,而开放性的系统和安全性之间怎样平衡,考虑这两方面的关系,以及涉及到的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