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是一场革命,一场围绕车的信息化革命。
物联网的风生水起,使车联网再一次受到关注。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王继祥在2006年就提出了车联网的理念。在他的蓝图里,车联网是标准统一、体系完善、全面覆盖的整体网络,而不是目前以局部应用为基础组建的各自独立分散的局部“车联网”。
王继祥认为目前局部“车联网”的应用较多,但大部分还都是信息的孤岛,并不符合车联网的本质,也带来了重复的建设,资源的浪费和今后整合的困难。他举例说: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建设的ETC不停车收费系统这一车联网的一个应用,大部分不能互联互通,是局部的网路。北京加装了ETC的车到了外地,就不能走外地的ETC通道,造成了很大浪费。此外,即使在同一地区,ETC的系统也不能与本地区各智能停车系统互通。事实上,所有的这些功能都是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实现集成与统一的。
从理论上讲,虽然早期可以借助行政的力量,统一标准,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的车联网开放的技术框架体系,各类车联网的应用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下开发和集成应用。但这一实施路径缺乏市场力量的推动,加上中国部门行政管理分割,技术意识落后,实施起来很难。反而是具有市场需求的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智能停车场的智能停车系统、货运车辆智能配货联网系统、车辆跟踪定位与监控系统等局部的车联网应用,在市场的推动下发展很快,这说明是市场推动着车联网前行。
1、物联网在2003年被物流届广泛关注。您在关注物联网的同时怎么会想到提出“车联网”这个概念?
物联网概念的起源是基于RFID技术与EPC标准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以全球统一的产品电子代码(EPC编码)技术和RFID识别技术,组成全球物物相联的互联网这一物联网的开放网络架构体系。1999年提出这一理念很超前,即使到今天也没必要所有物品都实现物物相联。2003年物联网理念传到国内首先在物流行业推进,在推进过程中首先就遇到了实施成本问题和标准不统一问题。
我们在2004年前后为推进物联网在物流行业应用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上述问题物联网在物流行业推进遇到很大阻碍。期间我本人也一直关注GPS/GIS技术、车载终端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也一直思考货运车辆的联网、实时监控、借助互联网信息就近返程配货及货运车辆的可视化管理化等问题,因此在2006年我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交通技术和车辆信息化技术的“车联网”理念。
我认为,如果国家有关部门重视车联网,那么车联网相对于物联网是很容易实现的。首先车辆作为物联网终端的物品,本身价值很大,RFID的成本问题就不突出了,此外车辆作为重要的移动终端,国家也一直都进行着统一的管理,可以借助车辆年检、上牌的过程,以行政的手段加装RFID标签等系统,形成车联网的最基础配置,在此基础上就很容易推进车联网的发展了。
2、“车联网”在您的蓝图里,是如何描绘的?
我提出的车联网理念是标准统一、体系完善、全面覆盖的“车车互联”的整体网络,而不是目前以局部应用为基础组建的各自独立和分散的局部“车联网”系统。
这一理念的框架是:以“车”为物联网的终端,借助全球统一的EPC标准体系,构建全国统一的车辆电子代码标准,再以RFID技术、GPS技术为基础,实现对车辆的感知与识别,实现“车车相联”的车辆互联网。进一步,还可借助各类感知技术、Telematics技术等,实现对车及其部件、车上的物及司机进行全面的互联与互动,形成广泛覆盖的“车联网”。
目前各类的车联网应用系统,均可以统一在这一框架下开发应用,如:可以在这一框架下的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全国标准统一,很容易实现全国联网;这一框架下开发智能停车系统,可以实现统一管理和全面联网;开发车辆监控管理系统,可全面实现车辆的可视化管理等等;这样的车联网开放的技术框架系统,会节省大量资源,避免巨大的浪费和重复建设,一个车辆也不必要装很多的不同车联网系统。
3、“车联网”的发展并不顺利,离您的理想更是相差很远,您认为其中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确实,车辆网发展的并不顺利,有很多制约因素。首先,统一标准体系及车联网开放式框架平台,必须需要借助行政力量才行。由于理念超前,当时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很难认识到统一车联网标准与体系的重要性,此外这也涉及到多个国家管理部门,很难统一与协调。
更重要的是,缺乏市场的力量,缺乏市场的推动,这是制约车联网发展的根本问题。
4、时隔五年,“车联网”又被重提,并且引起广泛关注,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车辆网又被重提,又引起广泛关注,主要的原因是车辆网的发展环境变了,时机到了,市场力量被启动了,物联网得到全世界重视了。
物联网被提出了十多年,也是到了2009年前后才被世界各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其根本原因也是发展环境与发展实际的问题。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契机。面对金融危机,各个国家都在思索未来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聚焦信息技术的变革,把它作为推动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力量。美国因此提出了“智慧地球”,这是基于物联网本质应用而提出的理念,同时欧盟、日韩等国家也都在以前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各自发展战略。
在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了“感知中国”战略,后来这一战略被广泛认同,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成为热点。此后,胡锦涛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