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业物资管理现状和特点

2010-08-12 14:03

  总体上来说,能源行业企业的物资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电力行业最具有代表性,反映出其他能源行业的大致概况。

  电力等能源行业企业的物资管理,普遍存在设备需求量大、技术更新快、品种密集、规范复杂的情况,一些物资由于设计要求、方案审定、原材料采购、生产周期、检验试验、在途运输等内外部原因,通常一个比较完整的采购周期长达几个甚至几个月,与此同时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又带来了生产需求波动大、计划性较差、现场施工情况多变、技术工艺要求特殊等一系列复杂的管理问题。这就要求物资管理部门必须及时、准确、高效地供应各类物资,并且从电力物资供应链各个环节着手优化、缩短各类物资的采购、交付周期,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降低成本。

  从目前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的状况看,在供应链的诸多环节中,仓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在客观上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管理的要求。具体体现在:

  第一,物资规范建设的滞后。

  物资管理要以物资规范为先导,即物资编码。当前电力公司在物资管理上还处于“传统型、粗放型”的模式,一直以来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物资管理体系与规范,在物资标准化上更是没有一套成熟可行的编码方案来指导应用。尽管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初步建立了较为统一的物资编码标准并在全公司应用,但涵盖的物资种类有限、品累划分及属性描述不够细致,实际使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各种版本的物资编码进行着更迭,一套新的管理系统的上线就意味着一套新的编码体系,一套编码尚未应用就被另一套所取代,这些管理系统和物资编码标准从设计上不可谓不先进,却始终未能从本质上提升物资管理水平,原因就在于这些编码体系始终没有突破“前期集中收集结合后期补充维护”的纯人工管理模式。尽管有着建立标准速度快、投入成本低等优点。但是纯人工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先天劣势,主要体现在:电力物资种类繁多、型号复杂,前期建立时很难收集完备;生产厂商执行各自的生产标准很难统一,甚至没有标准;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需要对原有体系进行不断调整;中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现有编码规范都是从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上进行简单描述,表述信息量较少,加之从事设计、生产、物资管理工作的人员由于不同专业技术要求,往往在物资编码上产生歧义,造成误用错用的情况;后期编码维护过程由于没有懂物资的专业人员参与管理,经常造成重复添加或错误修改。

  第二,仓库归属的分散。

  仓库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合理调度、平衡利用各仓库库存的物资。目前,电力公司物流中心、个项目建设单位都设有各自的仓库,在地理上的分布比较有优势,这些仓库都由各单位进行管理,虽然保证了在资产核算上的清晰,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协调调度,造成了物资流通的极不顺畅,各仓库缺乏交流,库存物资不能有效调拨、无法实现各资源的共享,甚至由于受资产归属的限制,不能转仓调拨而出现重复采购的问题。

  第三,技术手段的落后。

  现代化的仓储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电力公司仓储的现状是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全面落后,各个仓库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比较低,仓库空间布局不合理,仓储设施陈旧,物料主要采用平面码放存储、人工拣选和搬运的方式,不仅占地面积非常大,作业效率低下,装卸搬运成本高,而且物流效率低,差错率和货物损失难以避免。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当前电力企业仓储管理由传统仓储向现代物流仓储转变这一刚性需求,已经非常迫切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