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与市场需求贴合更紧密的顺丰、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大型物流和电商企业开始大范围投入于全产业链建设,然而更多的传统食品企业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并不具备大量建设冷仓、购买冷车及设备的能力,仍仅限于投资冷链运输的某个流程。
赵小敏告诉记者,以冷库为例,普通仓库的造价为400元/平方米,冷链所使用的冷库需要配置温控系统,造价高于2000元/平方米,建一座中型冷库的成本则至少2000万元,如果要建3万吨左右的冷库,需要上亿元的造价投入。同时,冷库运营耗电量巨大,冷链运输成本也比普通车辆高出40%-60%。
“第一公里”的质检和预冷也是一个难点。由于上游产业集中度不够,农户分散,就需要配置更多的质检和预冷设施,而配置这些设施的投入大,专业要求高,回报只能长期见效,所以目前阶段资本很少涉及这一块。
对于冷链的高投入和低回报问题,暴景华认为,需要从社会责任和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冷链的需求和发展,而不是仅仅看短期的成本收益状况,要看到冷链物流的必要性和需求。“冷链投入能够降低生鲜和医药产品的损耗,从而降低产品供货成本”。
他同时认为,目前冷链的投入在国内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在中国,农产品的附加值低,损耗高,然而高品质、高成本的冷链物流催生的高附加值农产品还未受到市场的认可,还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上游农业和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杨树林认同这一看法。他表示,冷链物流是一个和上游生产端关系密切的行业,涉及监管体系和流程控制问题。需要负责生产端的农业部、负责商贸流通的商务部,以及负责标准制定、执行和呼吁的行业协会几方紧密配合,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标准和规定。
同时,产业数据化水平也亟待提高。“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追踪一颗种子撒在了哪块地上,用了多少农药和化肥,土地是否有重金属污染,牛奶产自哪头牛。”他说。
严格的冷链标准也能够抑制搅局者的出现,目前中国的冷链标准还不够细化,也没有强制性地在全流程上普及,和国外差距很大。“如果我们的标准能够卡住一些企业,不允许它存在,那么冷链标准一定能对接高品质(的服务)。”杨达卿表示。
不过,朱志辉告诉记者,能够按照一定标准,提供“第一公里”质检、预冷服务的冷链企业正在出现。朱志辉宣称成立于今年5月、易果生鲜旗下的驯鹿冷链已经把质检放在最前端,能够做好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质检,同时也能够做到生鲜食品的预冷。京东物流此前也表示能够做到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监控。
“我们现在有两种方式,产地质检和仓库质检,我们在仓库有专业实验室,可以做更细致的质检。”朱志辉说,“有很多公司也是慢慢越来越重视这块工作,质检和预冷以后是一个趋势。”
目前,由于中国冷链物流业的生存土壤依然十分贫瘠,大多数冷链企业都是区域型的,冷链企业很难做到规模化和网络化,所以很少有覆盖全国的大企业。
2017年,规模排在前100位的中国冷链服务和设备企业,营收总和为300亿元,仅占整个冷链物流行业总比重的29%。“中国亟须改善冷链行业沙化的地基,否则企业很容易塌进去,很难长大,更不可能诞生冷链物流领域的超级企业。”杨达卿说。
不少冷链物流行业人士都期待更多资本的力量能够进入冷链物流业,完善中国的冷链物流资源,尤其是“第一公里”质检和预冷。
他们还表示,未来中国的冷链物流巨头有可能会诞生自更贴近消费者的快递电商企业,因为这些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全产业链地位,可能会利用资本优势持续培养冷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促进冷链资源的整合。“在中国,如果要形成冷链业务的独角兽,这可能是一个方向。”杨树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