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更缺乏现代化的供应链信息化系统的投资和建设,因为供应链信息化投入需要很大的资金成本、人才成本、技术成本,造成产业及企业供应链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不均衡。产业、企业、系统、数据形成内部和外部分散化、离散化的一个个孤岛,中小型企业更广泛缺乏信息化系统应用,自然缺乏"数据和信用建设"。
反之,P2P、银行机构也缺乏中小型企业的数据和信用,征信方式和征信效率没有良好基础。征信方式陈旧,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更没有好的风控手段和保障措施,还是传统的资产质押、抵押、担保。上下游的信用担保形式也没有广泛应用,很多核心企业不愿意配合,且这种依托核心企业的金融服务方式,供应链金融,看似很好,但是暴露大量、巨量金额的债务违约事件,也说明了这种方式不是好的金融服务方式。这是一个阻碍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巨大的鸿沟和障碍,也是供应链金融及金融普惠服务难以实现的障碍和难以突破的瓶颈。
P2P互联网金融的两大硬伤
对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产业,面对全球化的贸易市场体系和复杂、多级配套服务体系,全球化的供应链日益复杂化和个性化。管理各种、各条供应链关系,各个上下游商家、业务、数据、行为是一项重大的困难、复杂的任务。
落后的供应链管理思维、技术、理念、工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供应链创新管理、效率管理、复杂应用、生态应用等。在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中,数据在组织内部被分割成各种"数据孤岛",系统与数据互操作性不强,业务指令不能连续与完整的接力执行、反馈;而在供应链外部的上下游,业务关系和利益相关方,没有能力和技术工具共享数据,业务互联互通,连续接力执行业务指令与实时反馈,使得产品或商品在供应链跨企业、跨产业、跨组织流动过程中,缺乏完整性的链条数据和过程管理,因此在打击商品假冒伪劣、追踪溯源、数据征信、金融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能力与服务非常薄弱,基本不能实现。
中国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这对于,实际参与诚实和可持续生产过程、流通、消费过程的企业、消费者、政府、金融保险相关机构,造成信息数据与服务的不对称、不透明,特别是在安全和环保、金融服务的高要求下,消费者及政府、金融机构要求对商品及服务更高的信息与数据透明度,需要知道商品及交易的起源、流向、真伪、质量标准、批文、信用等等,这都给供应链关系相关方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和要求。
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范式、交付等,已经不适应现代智慧供应链管理和应用的需求。
传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单边化、分散化、私有化、封闭化"的系统。且在企业内部,渐进性的技术改造和投入,分散的系统使数据和业务流程耦合度不高,数据烟囱,系统孤岛,造成企业内部的业务处理效率和协同化程度不高;单边化及封闭化的系统,和外部供应链关系的系统不能互联互通,技术处理后耦合度不高,外部业务协同效率低下,企业之间的共享和协同的生态不能建立起来,不能满足和适应互联网时代企业社会化分工协作的高效运转需求。
"单边化、分散化、私有化、封闭化"的系统,也造成金融机构征信方式落后、征信效率低下,更缺乏好的风控手段和保障措施,看看,一个小小的系统技术问题,演变成产业或企业的业务问题,成为企业或产业创新发展的痛点和难点。
十大孤岛制约产业及企业创新
“单边化、私有化、分散化、封闭化”的系统孤岛造成的企业孤岛、产业孤岛是产业经济现实的深刻问题,表现在"信息孤岛、数据孤岛、流程孤岛、资源孤岛、信用孤岛、风控孤岛、服务孤岛",七个方面。这"十大孤岛"问题,基本可以解释中国产业及企业经济的种种痛点及任意问题。
供应链必须从“链”式结构,向“网”式结构进化,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转变,形成中国供应链基础平台,成为软性的基础服务设施,服务产业及企业,服务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脱虚入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和降本增效。
中国新一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构革命时代到来了。
产业及企业供应链管理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通过以深度耦合、互联互通与信任最小化的方式和粒度,执行所有利益相关联方的数据、行为、指令,来解决复杂、多边多条供应链运转中的种种问题。
产业及供应链关系是一个具有深度耦合的组织与组织、流程及数据、业务与应用、系统互联的关系特征。必须依托一种新思想和方式,即每个企业都应该是核心企业、中心企业,每个企业都不是中心企业的思维,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技术颠覆性的重构供应链关系系统,通过云端服务与交付使用,普惠整个供应链链条和环节,通过数据智慧和系统服务,才能赋能实体经济的生态协作和融合创新发展。
事实上,创新与管理日益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真的是一个不得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单是每个企业、每个产业的刚性需求,更是一个关系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