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盛推出了多种前置仓配模式,比如“超市到家”,消费者在联盛推出的易佳购APP上下单,订单信息进入商家信息系统,系统自动抓取送货位置,并将订单流向离消费者最近的前置仓(大型超市),超市工作人员在货架上拣货、打包,最后通过自营或者外包的末端配送运力两小时内送到消费者家中。这种方式打破了实体超市货架陈列的局限,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购物体验。此外,联盛还尝试做团购,即针对不同家庭人口的需求配备相应数量的大米、油、洗衣液、纸巾、调料等生活必须品生成多个商品组合,借助预销售,先把组合放到网上让消费者选购,预销售结束后开始直接从仓库配送到消费者家中。
江西联盛集团物流总经理马君杰结合实际运作经验建议,商家在布局前置仓时,必须详细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包括当地人员的布局和年龄结构、购买能力、购买习惯等。这些都离不开精准的数据分析能力。他建议,要实现快速的交付,打造起前置仓的核心竞争力,至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证区域划分的准确性,即订单流向的准确性,如果订单被错误地划分到离消费者或者客户较远的前置仓,会严重影响最终订单的配送时效。
二是保证排面数量(货架上商品的数据量)的准确性。通常而言,对于仓店一体的前置仓来说,其线上库存并非实际库存,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如实际门店商品数量为100,可能线上库存只有60,实现动态销售。这就需要系统内商品数量的统计做到准确,否则会影响线上订单的配送交付。
三是保证运营体系的协调性。不难理解,前置仓模式下并非简单的从仓库到消费者或者客户的交付过程,而是涉及众多流程和参与部分,因此只有整个系统充分协调才能发挥效率最优。
to b前置仓
事实上,除了主要服务于C端消费者的前置仓之外,还有一类主要服务于b端客户的前置仓,典型代表有聚焦城配领域的直通仓。据该公司创始人任慈介绍,直通仓通过在北京市5环内布局数十个不同规模的前置仓,为便利店、餐饮店、新零售平台等客户提供快消品、日化品、生鲜等商品,最快2小时达。从直通仓运营的一年多时间以来,前置仓吞吐量大幅提高,库存周转周期缩短为3~4天,补货效率由48~72小时缩短为平均6个小时,同时车辆、人力、能源等综合成本下降30%。接下来直通仓还将在广州复制该模式。
任慈强调,这种前置仓模式仅适合特大型城市。随着大城市出台政策疏解城内的物流仓储网点,大型仓储设施开始向郊区迁移,使末端配送效率降低。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型城市,货车进城时间和数量均受到严格控制,很难低成本、高效率地为商家补货。如果通过B2B平台上配送,往往中小平台能力有限,自建物流体系乏力;传统代理商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其数量大幅减少,终端配送时效严重滞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直通仓以前置仓的模式,通过遍布整个北京城区的仓库资源,为周边商家进行补货,主要客户有中商惠民、美菜等。这类前置仓也主要服务于半径3~5公里范围内的客户,仓库面积往往超过1000平方米,稍大的仓库面积多在2000~3000平方米。
服务于b端的前置仓也同样面临诸多挑战。任慈谈到,单一的平台流量是难以支撑和维持前置仓模式的,因为不具有规模效应,只有当仓库使用率越高才越有发展盈利的空间;但若是多个平台流量汇集,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例如应当如何合理分配运力,既避免资源闲置,又不致于使资源短缺,使各个时段的资源(仓库、人力、车辆等)能够得到充分使用和优化,这是目前这类前置仓面临的挑战所在。
前置仓未来发展
尽管目前较少前置仓实现盈利,但是行业仍看好其发展前景。有专家建议,前置仓这一模式也可以在其他领域应用,例如汽车售后备件行业。通过采用前置仓模式,将常用汽车备件布局到配件零售商门店,覆盖周围的维修终端,当客户需求产生时实现快速响应。但总的来看,前置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未来新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拓展上下游供应链服务等还需要不断探索。
在物流系统建设方面,随着物流行业加快步入无人化时代,从仓储到配送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前置仓目前在仓储、配送等物流作业上仍然需要大量依靠人力,未来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如何在物流技术层面寻求自动化解决方案是需要思考的重点。据悉,目前直通仓正与某物流科技企业合作探索无人仓。而在仓店一体的前置仓内,主要应用的是信息化系统,如订单管理系统等,物流设备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减少作业人员的移动。例如,在盒马鲜生及京东7FRESH店内,采用了悬挂链、输送线等物流设备,并大量采用手持终端等设备,以提高作业效率。而在末端配送环节,随着无人科技的发展,特别是5G技术的应用,末端无人送货有望在未来5年内得到大范围应用。专家表示,这一趋势必将改变整个配送环节的成本和对接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到家服务商业模式,促进前置仓的发展进化。但是现阶段来看,如何获得更多的流量,扩大业务体量,优化履单成本,才是前置仓生存和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