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配送新时代——冷链物流

2019-07-25 14:3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愈加重视,也更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生鲜食品市场的火爆便是佐证。然而,我国食品的保质保鲜状况并不乐观。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在我国的农产品中,仅果蔬一类,每年的损失额就可以达到1000亿元以上,这不仅影响农户与商家的多方利益,而且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外,我国目前综合冷链流通率仅为19%,而欧美的冷链流通率可达95%以上。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已是大势所趋。

2、“毒疫苗”事件倒逼冷链物流的发展

      2016年3月,山东省“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的消息霸屏朋友圈,事件的不断发酵引发了国民对疫苗与其他药品运输的高度关注。而其中的破题关键便在于冷链。

       近年来,国家对冷链物流的支持力度正不断提高,各相关职能部门发布的多个文件中提出了健全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求,督导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完善。也正因为如此,冷链物流行业开始了迅速发展进程,且蕴含着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估计,到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可以达到5000亿元。

      有研究报告同样声称,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平均毛利率在15%~20%之间,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的积累或许比其他物流方式更加明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提升引导的消费升级,冷链物流势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3.webp.jpg
 

四、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需克服三大障碍

      客观地说,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若想实现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还有三大障碍亟待克服:

1、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以冷库为例,我国冷库容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冷库总容量达到10742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而我国的人均冷库容量却与冷库总容量呈倒挂态势。2016年,全球人均冷库容量为0.2立方米,而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人均冷库容量高达0.96立方米,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0.143立方米。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冷链基础设施相对分布较多,然而,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的中西部地区却冷链资源匮乏。

      不可否认的是,冷链物流的基础配套设施初始投资成本巨大,而这种投资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时,盈利能力总是较低的。因此,仅靠民间资本力量很难实现快速发展与完善。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初期,大多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冷库等大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而我国在这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2、冷链市场尚无统一的规范标准

      我国冷链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都不甚健全,缺乏必要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加之冷链运输货品种类繁杂,各地对于冷库、车辆的规范化要求差异大,对冷链行业的标准设立而言也是一种障碍。从本质上来看,冷链是通过集约化、标准化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利润的,所以前端企业生产、加工包装以及政策都亟需标准化和规范化。

3、冷链信息化程度还有待进步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