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 合力崛起

2019-07-30 17:36

  重装之都 德阳加速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德阳披荆斩棘、一路奔跑,研制生产了一大批“国之重器”。近年来,德阳加快建设装备技术智能制造示范市,走出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新路。
  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集群不断啃下“硬骨头”:东方电机成功自主研制单机容量最大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标志着我国在世界水电“无人区”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成功自主研制“华龙一号”首台常规岛汽轮机,为“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全球首堆示范项目——福建福清核电5、6号机组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德阳在钢铁、化工、造纸、印染和建材领域去除无效产能,同时实施100个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扩大有效产能。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金属(铝)燃料电源、动力电池产业化;自主研发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新型材料玄武岩连续纤维池窑生产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今,“德阳造”遍及“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全市160余家配套企业出口装备制造产品50余种,售后服务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装备供应基地。
  德阳市委书记赵世勇表示,“德阳将继续练好‘内功’,加快构建以高端装备、通用航空、轨道交通等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而努力奋斗。”
  产业转型升级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区域协同发展则为高质量发展构建着新格局、拓展着新空间。
  德阳是距成都最近的地级市,两市同处天府腹心,城际相距仅40多公里,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动。如今,成德动车日开行80余列,在全省率先实现动车“公交化”运营,最快23分钟便可抵达成都。两地已建成5条高速公路、4条干线公路、4条轨道交通,德阳全域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不只是交通,协同步伐还迈向了产业布局,德阳主动对接成都“东进”战略,在与成都共同打造成德工业园的同时,规划建设90平方公里、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凯州新城,着力打造凯州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空港新城产业协同发展区;主动对接成都“北改”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天府旌城”,着力打造以天府大道北延线为城市中轴、以石亭江人工湿地为生态本底、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的公园城市新区。
  协同,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也让德阳毗邻大都市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绿色遂宁 快步前行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成渝经济区腹心。2018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221.39亿元,同比增长8.8%,今年上半年达到8.9%,增速居四川全省第二位。近10年来,经济保持了年均11.9%的增速,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遂宁市委书记邵革军说,遂宁依托成渝城市群区位优势,抓住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体思路,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城即是景,景即是城。如今,遂宁正加快“引水入城”步伐,随着城市上游的唐家渡电航建成,整个观音湖的城市水面将增至30余平方公里,加上正在规划建设的17个郊野公园、9处湿地公园、72公里环湖“翡翠项链”,一座现代花园城市、景区化城市逐渐显现出婀娜的身姿。
  在乡村,也透露出浓浓的绿色气息。遂宁实施“生态宜居城镇建设行动”,将20个镇建设为花园小镇或生态小镇示范镇,到2020年底,将建成5个花园小镇、15个生态小镇;全面启动“五位一体”试点建设任务,出台《遂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每年考核评定乡村振兴先进县(区)1个、先进乡镇3个、示范村20个,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和构建田园景观,让遂宁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遂宁距离成都和重庆都是128公里,位于成渝城市群的中间位置,是典型“不靠海、不沿边”内陆城市,要发展必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吸引资源。
  今年上半年,遂宁“三产”领域大事不断:今年3月,投资100亿元的康佳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一个年产值80亿元,包括液晶电视、LED显示屏等在内的大型视讯产品生产基地,及多层线路板、柔性线路板在内的电子电路产品基地;5月,绿地·遂宁1958文创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不久的将来,一座国家级纺织遗址公园将拔地而起。
  遂宁坚持转型升级,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锂电及新材料、机械与装备制造、油气盐化工、食品饮料五大优势制造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遂宁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具有遂宁特色的产业链,引进康佳、创维、广义微电子等电子企业200余户,建成西部电子元器件、新光源、电子电路三大制造中心和西部芯片制造基地,实现了从“切芯片”到“造芯片”的转型升级。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