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主体创办的安徽循环经济工程研究院,率先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6平方公里试验区建成。工程研究院将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研究衍生的成果,开展环境治理和环境友好材料研发,并为社会提供循环经济研发平台。目前,首批进入试验区的其他5个项目建设也如火如荼。未来,这里将是合肥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新的亮点,并将对广大区域产生辐射作用。
大平台催生创业军团
“一个城市不仅要有企业‘航空母舰’,更要有一大批‘鱼雷快艇’,应该通过大项目的分解,形成产业集群。”说这番话的是合肥凯立科技集团公司的老总。这家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力系统过电压保护设备、灭磁设备和各种特殊的高压开关设备,已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授权,3个产品成为国家重点新产品,8个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公司连续4年跻身安徽民营企业20强。
为加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合肥市推出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安徽省建立专项资金支持试点市创新及转化平台建设,市财政投入1亿元建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省市设立、引入近20家科技风险及投资、担保资金。一批像凯立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业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政务系统集成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是全国唯一的国家“863计划”成果语音产业化基地。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智能语音技术,科大讯飞已推出从大型电信级应用到小型嵌入式应用,从电信、金融等行业到家庭的各种产品;利用讯飞语音技术进行产品开发的既有国内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有全球IT巨头和手机、玩具等语音芯片提供商;最近讯飞又在语音编码、音色转换、口语评测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合肥阳光电源公司在电力电子、现代控制理论和新能源应用技术领域不断创新,成功攻克光伏控制器和逆变器的核心技术,研发出国内领先的“控制逆变二合一”系统,实现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的利用,成为我国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开发应用的领军企业,占领了7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
合肥美亚光电公司研发出国内第一台红外复合和高速图像识别色选机等,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一统国内市场的局面,迫使国外的同类产品价格下降了一半。作为中国最大的色选机研发和生产基地,美亚被誉为“中国粮机行业的骄傲”。
聚集在合肥高新区的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园、生物医药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便是催生这些创新型企业的大平台。合肥高新区在“一区多园”的大格局下,已基本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新材料等五大特色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软件园和生物医药园分别汇集了80多家软件企业和5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领域形成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成为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
今年,合肥全民创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统计资料显示,截至4月底,到合肥市工商局注册登记成功的内资企业2480户,注册资本总额3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和38%;1至5月份,全市工业投资65.13亿元,同比增长195.9%,新开工项目1109个,同比增加901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64个。可以想见,在这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中,科技创业军团将更加光彩夺目。
大环境造就投资热土
今年2月10日,AERO公司与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签订一项协议,AERO公司决定分两期投入10亿美元,在此建立半导体晶圆生产基地。这意味着合肥芯片生产空白的历史将被改写。AERO公司总裁在签约时坦陈,他在中国考察了多个城市,最终选定合肥是因为看中合肥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优良的人文环境。
也是在今年上半年,世界500强企业联合利华决定将中国总部迁入合肥,日立建机公司决定延伸产业链,增资7.6亿元,将合肥变成为全球效益最好的生产基地;海尔、佳通、华凌等一批企业也竞相增资扩股;海尔工业园还先后引入海尔特钢、海景包装、海毅注塑、日本神林、得润电子等12家配套企业;与此同时,神州数码(中国)公司、天威保变变压器公司、乐凯胶片公司、捷敏电子公司、桑铌科技公司波兰PROKOM公司、美国赛真公司等一大批外商投资企业纷纷在合肥成立子公司或创办工业园。个中原由,与AERO公司总裁的看法大抵一致。在省会城市中,昔日合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衣冠不整”,根本原因是违法建设盘根错节,积重难返。去年,合肥市把“拆违”放在“大发展”棋盘的“第一着”,以铁的决心和细致入微的作风,开展“大拆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拆除违法建设1100多万平方米。如此大举动,却是波澜不惊,90%以上市民为之叫好。此番整治使市容大为改观。
今年,合肥市动用铁的手腕推行行政效能建设。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表示,要用“商鞅变法”的精神,来一场效能革命,推进作风转变、业务转变、管理转变。效能建设首先从减少审批项目入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市93个职能部门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开承诺,要“创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创业发展环境”。效能建设中,合肥市取消了涉及工业投资项目的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审批许可项目由353项减至230项,减少了35%。今年,合肥市设立创新创业资金,鼓励形成“你创新,我奖励,你创业,我补贴”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加速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的积聚,培育和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今年,为加快工业发展,合肥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免收开发园区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这两个文件涉及鼓励投资工业项目,鼓励加快工业企业发展,鼓励工业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的多项目政策。后一个文件规定的37项免收费项目,不是不该收费、更不是乱收费的项目,只是免收企业的费用,由政府来“埋单”。
优化大环境,带来大变化。新华社报道称,今年以来国内外企业到合肥市投资出现了“井喷”现象。市工商局平均每天办理注册登记成功企业21户。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申报锂离子动力电池一期生产项目,土地、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