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开局,合肥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立市,加速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再现波澜壮阔场面:全市上下开展“工业大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机关效能建设掀起“问责风暴”,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新政策相继出台;“大拆违(城市违法建设)”过后,“大建设,大发展,大环境”强力推进……
大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合肥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了小而全的工业门类,工业的36个行业合肥占了34个,共涉及200多个门类、2000多个产品,工业企业总数为3800户,规模以上企业仅657户。与发达地区相比,合肥的差距在于企业总量不大,大企业少,投入不足,层次不高。安徽省委、省政府及合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认为加快发展首要的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由此确立了合肥“工业立市”崛起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
“十五”以来,特别是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两年来,合肥工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已经步入良性循环轨道。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3.2亿元,同比提高21.5%,比“九五”末提高4倍,利润提高近8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200%,比2004年提高39.8%,比2000年提高近100%,人均劳动生产率则由2000年的不到1万元迅速增长到15.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合肥市规模以上19家大企业的总量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62.3%。这其中就有江淮汽车集团、国风集团、合力叉车集团、美菱集团等一批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老国有企业。被业界称为“江汽现象”的江淮汽车集团公司,2005年以销售整车15万辆、创利税13亿元的骄人业绩,雄居国内重点汽车集团效益榜首,其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14年保持年均50%的增幅。江汽最宝贵的经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很早就踏上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去年以来,江汽开始调整自主创新布局,目标是形成“三个创新圈”的大研发战略格局。第一圈是将企业的技术中心划分为商用车、乘用车、工艺工程和动力总成4个研究院,在合肥本土立地生根;第二圈是在国内建立产学研联盟,已在上海建立了乘用车整车研发中心;第三圈叫做海外圈,在意大利都灵设立研发中心,就地“招兵买马”,以此为平台,整合欧洲的研发资源。
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国风集团,起初是一家仅有2万元资产的知青塑料厂,到今天已发展到拥有总资产43亿元、营业收入超过45亿元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风集团跨越式发展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产学研联合创新,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三个阶段。一直坚持“以塑为主”的国风,利用废旧塑料和木粉、稻壳、秸秆等植物纤维研制成木塑新材料,优于塑料和木质材料,获得发明专利等7项国家专利授权。最近,国风年产60万吨木塑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被列入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此项工程上马,每年可节约木材120万立方米,将为发展循环经济开出一片新领地。
据合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介绍,包括江汽、国风在内的园区大型企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规模以上企业2005年合计投入研发经费16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目前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技术中心6个,已真正成为引领全市工业企业技术、管理、经营创新的主体。
大院所开创特色产业
一个只有700名员工的研发机构,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是5年前的21倍,出口创汇则从5年前的“零”激增到9000万美元。这是首批转制的国家242个大院大所之一的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转制后发生的巨变。在合肥,像这样生机勃发的大院大所不在少数,它们正在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合肥有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和省部属研究院所190多个。这些院所有的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研究,有的转制为企业,有的“一所两制”。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它们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化道路,国家长期投入形成的技术、人才优势得以厚积薄发,产业规模和效益大幅度提高。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实验先进超导托卡马克”研究过程中,衍生出超导、等离子体应用、真空、低温、大型非标物理装置设计及加工等一批应用技术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育成水稻、小麦、玉米、西红柿等16个品种;用离子束诱变技术成功筛选出食品添加剂花生四烯酸的高产菌、维生素C二步混合高产工程菌,成果在企业转化后一举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花生四烯酸生产基地,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维生素C则在国际竞争中屡屡获胜。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确定“全球布局,板块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所里实行“研究与产业一体、军品与民品一体、事业与企业一体”的创新体制,科研、生产比翼齐飞,“十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省部奖33项,其中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奖的所有成果都直接用于军民品生产,已累计出口3亿美元。该所创办的民品生产企业四创公司已成功上市,被誉为“中国雷达第一股”。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拥有的千项成果,70%得到转化,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这些院所大多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承担了一批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项目,在大型水泥立式磨、雷达、压力容器、生物医药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这批院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研一体”的研发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每个院所都有骨干企业,都有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安科生物工程公司、东华工程科技公司、华耀电子公司、科聚电器公司相继从安徽生物所、化工部第三设计院、三十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