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分钟”机器人的“主人”、国内机器人企业翘楚--新松,如今更愿意走中高端路线,为大型企业提供整体智能仓储解决方案。除了AGV机器人外,新松拥有几乎国内最全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其柔性7轴机器人称得上是国内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将这些产品灵活组合后形成的智慧仓库订单,至少都是千万级的。王玉鹏告诉记者,去年新松在美国晟碟公司上海工厂和马来西亚工厂投入的智慧仓库,造价也在5000-6000万之间。
深圳市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卢彰缘认为,不少AGV领域的创业团队受背景所限,过于重视单一产品,却忽略整个方案的提供,这让他们在与大企业或者头部企业竞争时,很难有胜算。更尴尬的是,对无人仓有需求的电商通常都是巨头公司,这些AGV创业公司与其并不能在同等平台上对话,他便曾经听朋友吐槽过,给某个大公司做项目,结果最后甲方临时提出更改方案,并且把团队中的“技术大拿”挖走,创业者“欲哭无泪”。
未来:100个或许只能活个位数
程宫常常接到风险投资人的咨询电话,“究竟AGV还能不能投?投怎样的企业?”他的建议往往是,看这家企业有没有核心价值--技术。
传统的AGV企业,因为没有研发和有深度的技术人员,八成以上的公司技术空心化,20几个人,投资2000万便能“支起”一个工厂,但这种工厂生产的产品基本都是“拼凑型”,只能通过价格战抢市场,这样的公司很难得到风投的青睐。
目前在AGV领域创业的小微团队数量不在少数,大多是一些有相关学历和技术背景的团队组成,据程宫估计,这个数字至少有100,但随着风投的眼光越来越“毒”,创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最终能胜出的只有个位数。
程宫认为,控制(调度)系统是AGV的核心技术,尽管现在有400多家所谓的AGV厂商,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不超过20家,快仓和极客嘉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们在控制技术方面有极强的团队。
然而,对于AGV创业公司而言,高端人才是永远的痛点。
AGV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导航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其中调度系统是“皇冠上的明珠”,最需要的人才是结构算法工程师。但这些工程师恰恰也是电商、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司的“宠儿”。据王玉鹏透露,BAT给有些高端人才开出的价码是AGV行业普遍水平的4-5倍,尤其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样的人才争夺战更激烈。
快仓也将选拔人才的目光更多看向高校,通过和学校联合培养的方式,自己“造血”。
当然,创业公司并非毫无机会。从现阶段来看,AGV还处于红海的初级阶段,市场集中度不高,尤其是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与中部企业的差距不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创业公司很有机会。”程宫表示。
名词解释 AGV
尽管现在改了个时髦的名字--智能移动机器人,但业内依然习惯将这个矮矮的、能够灵活搬运物体的机器人叫做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运输车),顾名思义,是指可以沿着既定路线自动运输物品的运输车。AGV出现于50年前,最早的导引设备是电磁为主,后又出现了激光、视觉等方式,最初路线是既定的,现在已基本演变为根据实时订单随时规划路径,也正因此,它必须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和预测能力,由此“变身”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