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亚马逊组建名为Amazon Prime Air的航空公司(后为Amazon Air),2016年推出亚马逊航空物流网络“Amazon Air Network”;2017年,亚马逊宣布在北肯塔基国际机场建立一个Prime Air的航空枢纽,并不断扩张机队规模:2018年,亚马逊为其机队增加了10架飞机,2019年增加了20架,2020又是12架,去年1月再次增加了11架。
量变产生质变的拐点出现在2019年7月,当时亚马逊订单中已有45%由自有司机配送,28%由美国邮政配送,21%由UPS配送,没有对FedEx的使用,从这时起,亚马逊美国站点的运输几乎就可以自给自足了。
而到了2020年11月,亚马逊将空运业务拓展至欧洲,这是亚马逊首次将这项服务拓展到美国以外的地区,目前触及欧洲的10个机场。也是在这一年,亚马逊超越联邦快递,成为美国第三大包裹快递公司。
据Pitney Bowes数据,2020年这四家公司合计占据了美国市场99%的份额,其中USPS占38%,UPS占24%,亚马逊占 21%,联邦快递占16%。
在全球供应链问题出现之后,亚马逊对物流的投入步伐迈得更大了。比如直接以入股的方式投资了部分航空货运企业,去年3月, 其斥资1.3亿美元行使航空货运公司ATSG股票认购权,预估去年年底为亚马逊运营46架飞机。
可以看得出,此前亚马逊合作过的物流企业,几乎都是短途上车,只陪伴了一程。但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物流本质还是电商的服务之一,要依靠上游平台的订单量来扩大自身实力。
同样,作为电商的服务环节,也是消费者的考量因素之一,因此电商平台往往需要掌握更大的控制权,阿里对“三通一达”的持股也是如此。
因此,无论是电商平台向下自建物流体系,还是物流企业向上绑定电商平台的流量支撑,二者之间的关系仍只是填补双方运单上的空白,以实现更大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
在东南亚抓住Shopee、中国市场握住拼多多之后,极兔的国际化进程需要更大的流量支撑,而亚马逊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这可以说是极兔抓住美国市场运单量的一大步,同样也是亚马逊开拓新兴市场、补充运力的一小步。
那么,向后看,物流企业实则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在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并不只是单一站点的布局,而是一城一池的巨大面状投入,因此,实现规模化效应才是是物流企业最好的地基。
而对于2015年出生的后浪极兔来说,快速上车、抓稳机遇,也正是当下最有力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