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9年,谷歌的Waymo就启动无人驾驶研发,试图将这项激动人心的技术带给全人类。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十几年的打拼并没有带来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运营突破。
现在自动驾驶其实处在一个很尴尬的阶段,发展这么多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依然是个概念,想想目前自动驾驶的发展进度,还要多少年才能看到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车上路?预计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运营都将可望而不可及。
自动驾驶因为不能落地,带来了经济效益自然有限,自动驾驶一直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赛道,如何落地以实现自我造血,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根本出路。
自动驾驶公司,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这是自动驾驶领域呈现出的特点,如何压缩成本与自动驾驶持续巨额投入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因此,商业模式需要在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从实际商业化进程来看,分步实施的步骤更为完善,即通过将自动驾驶在一些场景下率先落地来取得消费者的认可,实现商业收入。
虽然完全自动驾驶不能落地,然而应用于微循环公交、园区通勤摆渡、无人港口,自动泊车系统、特定场景如矿山、物流园区等先行进行技术开发和落地是可行的,都能缓解自动驾驶公司的资金压力途径。
许多公司在这方面都有动作,从事矿山自动驾驶的易控智驾和踏歌智行,经济模型已建立,离要盈利不远;新石器已交付几百台无人配送机器人。擎朗主打送餐机器人,过去两年机器人累计出货量超过1万台。
随着中低速自动驾驶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企业应进一步扩充产品线的丰富程度,去适配包括无人物流配送小车、社会安防、车路协同等在内的落地场景。先行让低速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不失为一种补血方法。
虽然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尚不成熟,由于技术的关联性,在其它领域,快速落地是可行的。自动驾驶领域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如视觉传感器,算法等,可在其它市场拥有需求量,且易于落地。
比如视觉相关初创公司如天瞳威视、科赛科技、纵目科技等;软件算法类企业如地平线、宏景智驾等,在自动驾驶落地之前,都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中大有作为。
因此,对于自动驾驶来说,与其纸上谈兵,不如来点实在的,能赚钱的,能丰富数据的场景——自动驾驶物流车、自主代客泊车等规模化试运行和商业运营服务都是可行的方案。
部分技术商业化落地以实现自我造血,是所有自动驾驶公司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先进性与利润率都要兼顾,长远目标与当前目标要融合。
三、决战在未来
自动驾驶带来的机会是车企的第二增长曲线,是相关产业的生态扩大和产业链商机增加。不管现在自动驾驶处在一个什么样幼稚阶段,未来都是一个令人震憾的行业,值得持续付出努力和金钱来实现它。
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自动驾驶是汽车智能化的核心环节,自动驾驶汽车的底层逻辑:即感知、决策、执行,三者加上车路协同组成了自动驾驶的经典模型。
2022年对于中国的自动驾驶行业而言将意义非凡,国内自动驾驶赛道终于迎来了“下半场”,我国量产汽车的自动驾驶等级正在从L2向L3过渡,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也在研发及测试中。
到了L4:高度驾驶自动化时,驾驶员就可以完全不关心驾驶了,就算发生意外或系统失效,汽车自己也能应对,L5则完全属于无人驾驶,只要人类能够驾驶的道路,汽车自己就能行驶。
自动驾驶是前沿技术,技术方面仍在持续迭代,客观来说,自动驾驶当前正处于爬坡的关键阶段。现实驾车中的场景千变万化,即便自动驾驶车辆已掌握了上万种汽车运输行驶过程中的工作状况,但依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自动驾驶就是需要大量积累数据和不断迭代优化算法,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25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跑了600多圈,但还不完备。
从未来看,自动驾驶的方案可分为三个阶段:非全栈解决方案主要针对单独的技术或产品提供服务;全栈解决方案需要全部掌握自动驾驶领域最核心最关键的技术;一站式解决方案除了具备全栈解决方案的技术优势外,还能够提供前中后端一体化的运营服务,构建一站式大生态,打造更深的护城河。
关于自动驾驶的思考逐渐回归技术本源,对其商业价值的判断更加冷静与务实。办法总比困难多,要给予更多的机会与耐心,自动驾驶是颠覆性技术,其落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技术,安全,更需要路况与法规。
从自动驾驶领域扩大到智慧交通范畴推进前沿技术,“单车智能+车路协同”成为发展新风向。
自动驾驶上路,不是依靠某一家公司就可以解决问题,首先需要一个系统级的顶层设计。光有车,没有一个好的路况,好的法规,无人驾驶其实也很难做。
车路协同已经成为我国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主流路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现在中国已经明确走车路协同的路线。车路协同能让自动驾驶行车更安全、行驶范围更广泛、落地更经济,让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化落地门槛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