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负盈亏后,关于盒马盈利的叩问声越来越大,在大战略之下,这些投入都是盒马先要经过的难关,新物种的盈利也不是当下盒马就能回答的问题。
盒马会成为什么?
摆在盒马面前的新难题,其实是如何平衡各业态。
过去失败的拼图板块,无一例外,虽然由供应链在背后构成联系,但是在需求层面上,小盒马们却都像是在孤军奋战,看似是在做补充,但是协同效果却不明显。有待观察,几乎是盒马所有业务开始前外界的定语,其实也反映了,每一次人们都在把盒马的新业务当成了独立的个体,但事实上,它们更应该处在一种共生关系中。
过去试水的大部分零售业务都在被放弃,保留下来的主要也是盒马鲜生、盒马X会员、以及最近崛起的盒马奥莱店。
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也很明显,和互联网的迭代玩法不同,被留下的“盒马”们其实更加偏向于实体零售,在互联网基因的加持下兼具传统零售的特点,并且多数已经有成功的案例,而且多以产品见长,利用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
以X会员店对标的仓储会员制超市为例,其中的典型玩家Costco,就是仰仗海外供应链,选品方面注重量大价优,注重线下经营,线下消费体验良好,而山姆强调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对供应商精挑严选,注重供应产品的差异化,同质产品即下架。上海的X会员店同样也顺应它们优质低价的特点,结合本地化运营。背靠盒马村,利用本地供应链,本地产业链提供具有本土特色的活鲜和小食,同时也在打造自有品牌引流。
按照盒马的发展策略,一个业态成功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增加门店数量,提高门店网络密度,并从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城区,最后向郊区以及下沉市场渗透。目前盒马鲜生布局主要还在一二线城市的黄金区域,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对于商品品质和到家服务的需求,新业态则被用来做下沉市场的开路先锋。
从对盒马mini到改造后的盒马邻里,再到盒马生鲜奥莱,虽然公司在尝试不同的业态,但是其背后均是以盒马供应链、数据化等核心能力作为依托,以满足不同层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可见盒马也在想办法发挥过去在供应链搭建上付出,想办法用小而轻的方式覆盖更多的地区和人群,试图利用对线下的改造换取收益。
在这种逻辑下,那些愿意押注盒马的人,反倒是看中了过去它所走的弯路。新零售的未来指向哪里,没有人知道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排除掉部分错误答案的盒马,至少在基本面上,没有闪失。
对比过去的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在盒马的新战略里,线下的重要性其实是在被抬高,如果说过去的盒马是侧重“新”强调对零售的数字化改革,那么现在的盒马也许更像是走进了下半场,偏向零售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