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小哥的鄙视链,拆解起来有点弯弯绕;其深层次的原因,也很难几句话说的明白。但有一点很清楚:鄙视链的背后,书写着无数快递小哥的个体磨难故事。让那些奔波在风里雨里的快递小哥更有尊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最近各家快递公司发布了2021年度财务报告,这些快递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过得都不太好,大部分仍处于亏损状态。
顺丰控股(002352.SZ)2021年全年归母净利润虽然保持盈利,归母净利润42.7亿元,但较上年度减少41.7%;京东物流(02618.HK)2021年净亏损156.61亿元,同比扩大287.9%;申通快递(002468.SZ)预计经营业绩为亏损状态、韵达股份(002120.SZ)在2021财年前3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23.41%,仅中通快递-SW(02057.HK)和圆通速递(600233.SH)实现小幅增长。 结合陆玖财经近期对快递小哥的走访后发现,这些财报数据的背后,真实反映了快递小哥们的生存状态。 公司业绩的承压,真实给到了身处一线的快递小哥,他们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状态中,并且存在着福利待遇缺失以及薪资落差等等问题,在工作中,小哥之前也难免会相互比较,产生对各自工作的羡慕和无奈心理,但无论哪家的快递小哥,似乎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如果有别的工作机会选择,很少有人会愿意继续做下去。 大家都在关注身处一线的外卖小哥,可这些同在风雨中奔跑的快递小哥的权益,又由谁来保证呢? 接下来,陆玖财经将为大家详细拆解快递小哥的鄙视链,以及其背后的底层逻辑。
01
弯弯绕的鄙视链
陆玖财经同北京几个处于不同位置的快递小哥进行了一番交流后发现,他们之中存在着一条无形的鄙视链,虽然明面上都是好兄弟,背地里的感受就有所不同了。
北京四季青某顺丰快递员李韦表示:“我们快递员对自己的职业方面当然会有想法了,比较是肯定的,四通一达他们件多量大,工资比我们可能要高一些,到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他们的工资可能能到2-3w,但他们工作起来挺累的,一天派件可能要到400-500不等,并且有签收率的要求,时间很赶,还容易遇到投诉,影响收入。像我们顺丰、京东这种需要派送上门的,涉及到等电梯、敲门等耗费时间的环节,一天的派件量大概在120到150之间吧,工作压力相对没有那么大。”
另一边坐标北京良乡大学城的京东小哥江宁,则对此持以不同意见。他说:“中通他们那些小哥多省事啊,直接把快递咣咣丢进快递柜或者代收点就完事了,我们这还得挨家送,还要一个一个联系打电话,不能私自放在别的地方,我们多累呀。他们即使件再多,也就是这个小区投完了去下一个小区继续投柜,可我们如果遇到单量多的时候,还是老办法,不能私自放,他们干起活来可比我们省事,下班时间有时候比我们早很多。”
虽然在工作感受方面,通达系小哥们的工作看上去似乎要“爽”很多,但是,陆玖财经在实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顺丰、京东的快递小哥很少会到通达系,反而是通达系的小哥都跳槽来京东和顺丰,为什么干起来爽的工作还没有人做呢?
这个问题就要归结到“安全感”上,据陆玖财经了解到,京东和顺丰的快递小哥工资构成相对一致,二者入职时都有底薪等的保障,每个月工资会按结算标准,在固定的时间发到手里。区别就在于福利待遇上,京东有五险一金,顺丰是有五险没有一金。
但通达系这边,发工资情况不太稳定,会出现拖延等情况,并且也基本没有五险一金的福利待遇。
江宁透露:“通达系基本上没有底薪,工资和单量挂钩,送多少给多少钱,虽然工资总额发下来会比我们多一些,但是他们发工资特别费劲,入职干不满两三个月很有可能一分钱都拿不着。我好几个朋友在那边干过的,都说他们发工资不靠谱,很少有把工资结算清了走的,实际到手的少一些。我们这边发工资还是比较靠谱的,假如说这个月发工资,30、31号正好赶上周末,那肯定是29号就发工资,永远都不会拖到下一个月。”
物流行业观察家李紫案表示:“快递商业模式的概念,相对比较复杂,但简而言之,如果把快递这一行用制造业来类比,邮政就等同国企制造行业,顺丰京东则代表着高端制造业,通达系说的好听点是低端制造业,难听点其实就是个代工厂。”
此外,不仅是不同公司之间存在鄙视链,同公司的快递小哥也会因为分配位置的差异,存在对比和落差。
陆玖财经发现,分区之于快递小哥的影响非常大,可以简单分为肥肉和瘦肉区两类,再到小哥身上,那就是“撑的撑死,饿的饿死”。如果分到一个肥肉区,有写字楼或者新的小区,小哥工作起来就会比较轻松,甚至可以直接躺平,一个月也能有稳定的收入保障,但是如果分到一个瘦肉区,那很可能就是跑断腿也挣不到多少钱。
李韦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我所负责的小区,就是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每天我需要爬楼很多趟,以50件包裹为例,在有电梯的地方,他们可能一个小时就送完了,到我这就要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但我们计算工资的方法是一致的,赚的钱一模一样,可凭什么我比他们累好几倍,还挣一样的钱呢?在这边工作的这一年我已经算是扛过来了,要不然的话,我早就不干了。”
02
鄙视链背后的个体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