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节奏。“现在设计公司的物料进不来,我们做好的专案也出不去。”该公司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一步透露,为了防止客户流失,近期在外省市的实验室,也在加班加点工作,承接上海的部分订单。与此同时,公司也打算扩大外地实验室。
由于供需短暂失衡,不少上海市的企业也在计划调整客户关系,以改变现状。冯天俊提醒,企业应该留意“牛鞭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就是需求变异放大,防止布局方向错误。“还是应该致力于缓解当前的供需两端矛盾,增强合作韧性,平稳供应链形态。比如率先涨价的优势方,可以适度让利,转移一部分利益给供应商,帮助后者渡过难关,从而维持供应链稳定。”
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行业已经出现由供应链引发的供需失衡。由于一些芯片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也出现了急剧下跌。
除了影响民生、供需关系,物流供应或还面临更长远的布局转移。当前,物流界如何评估未来形势?工业制造商应做好怎样的准备?
徐波指出,物流业重新整合,在全球已形成不可阻挡的趋势。他认为,今后仓储环节将会向更趋分散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稳定的价格和舱位。供应链转移问题,也值得重视。
事实上,疫情也给物流行业带来一次“压力测试”。圆通速递副总裁相峰认为,当前的风险控制应该更多考虑“乌卡”现象带来的影响。分拣、包装、贴标等大量劳动密集型,也面临着搬迁到外省市、流程重构等问题。
专家们建议,未来企业要考虑重塑生产流程,包括提升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开发可替代的供应商,增加关键部件的库存缓冲、增加可变产能等。
眼下,上海全市企业的复工复产正在展开,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也在多区分阶段进行。夏日浓荫下,车流和行人也在恢复中。而正待重启的物流业,也面临着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