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 CPU 正是这批 CPU 新公司最主流的方向。启灵芯、西芯、鸿钧微等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均参与了阿里倚天 710 的开发 ,再往上回溯,这些人也多有在华为开发 CPU 的经历。正是在 Arm 进攻服务器市场的潮流中,他们积累了关键的研发经验,在融资时更能获得投资人青睐:当技术实力难辨时,一个简单逻辑是,看谁曾做出过类似的东西。
苹果则引领了 Arm CPU 进入电脑市场的潮流。
苹果的 Mac 产品线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曾长期使用英特尔的 x86 CPU。但 2020 年,苹果推出了基于 Arm IP 自研的 M1,并陆续用到了多个 Mac 产品上。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待机时间更长,在限定功耗内,性能高于英特尔过去的产品。这证明了 Arm CPU 在电脑市场的前景。
技术变化带来的机会是全球性的,不限于中国,不限于初创公司。
在亚马逊和苹果的成功产品前,试图把 Arm 用到服务器和电脑上的尝试已有多年,参与者包括高通、AMD、Marvell 等。
Griviton 和 M1 这两个里程碑产品出现后,市场重燃了对 Arm 进军服务器和电脑桌面的信心。高通在去年 5 月和微软达成合作,开发支持 Windows 系统的 Arm CPU,得到操作系统支持是电脑 CPU 成功的关键。今年 4 月,高通又以 14 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做 Arm 电脑 CPU 的企业 Nuvia,这是一家成立于 2019 年的新公司。
稍早的 2018 年,英特尔前总裁 Renee James 创立了 Ampere Computing,主营 Arm 服务器 CPU,这家公司在去年宣布,它已与微软云和腾讯云签约。
在中国市场,CPU 新公司成批涌现,还和中美科技竞争有关。它给 CPU 等大芯片的创投活动带来了政策利好、资本热情、人才和最重要的市场需求。
从 1990 年代中期起,中国就在尝试开发自己的 CPU,参与者多为高校或国企。20 多年里诞生了龙芯、飞腾、兆芯、海光等公司,它们主要服务信创市场,规模并不大。飞腾 2021 年营收为 22 亿元人民币。而英特尔和高通 2021 财年的营收分别为 747 亿美元和 334 亿美元。
但 2018 年后,中美科技竞争逐步升级,一批中国的云计算、手机和电脑公司开始想要扶持本土芯片供应链,这是一个不同于信创市场的广阔空间。
美国对华为的严厉制裁,又使华为海思多年培养的高端芯片人员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给大芯片创业注入了人才。
同期,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硬科技创业,在 2017 年成立了总金额超 3000 亿元的集成电路大基金;在 2018 年宣布设立科创板。这有利于科技公司获得资本回报。
去年以来,互联网平台经济受到反垄断和一些行业新规影响,不再有大把投资机会。本来投这些领域的美元基金、互联网大公司的战投,也流到了硬科技行业。
火热的 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像处理器) 融资是一个例证。和 CPU 类似,GPU 本来是一个巨头林立、格局相对稳定的领域,英伟达和 AMD 两家公司八二开,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但中美产业链分叉让市场相信,中国可能会长出自己的大体量 GPU 公司。去年一年,五家主要的 GPU 初创企业:壁仞、摩尔线程、沐曦、天数智芯、登临总融资超过 40 亿元。
赢家通吃、竞争激烈
一位去年起就看过多个 Arm CPU 项目的投资人称,他们最终决定一家都不投,他认为这些公司都基于 Arm IP 公版来开发,很难做出差异化。
一位芯片领域投资人这样描述这批公司开发出产品后的情形:“2、3 年后,芯片做出来了,你摆一个,我摆一个,他摆一个,这样能赚到钱吗?最后只能拼价格,没有核心竞争力。” 他认为,鲲鹏 920/930 和倚天 710 的开发过程培养了一批能做 Arm 服务器 CPU 的人,在国内至少能找出 “十个团队”,“太多了”。一些创业者赌自己能做出来,别人做不出来,他认为这是侥幸心理。这位投资人说,他们仍会在 CPU 领域出手,但需要仔细挑选团队,找到在架构、软硬件搭配或内核优化方面有特殊竞争力的公司。
CPU 也是一个巨头不会放弃的市场,加入战局的大公司数量有增无减,投入也越发激进。
在电脑 CPU 市场,如上文提及,高通已与微软达成合作,由高通操盘类似苹果 M1 的 Arm CPU 芯片,服务使用 Windows 操作系统的电脑。这对手机 CPU 领导者高通来说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新入局的高通与原本的擂主英特尔和市场份额持续上升的 AMD 将会在这一领域展开较量。
在服务器 CPU 市场,本以 GPU 见长的英伟达,也在谋划推出 CPU,以实现黄仁勋设想的 “CPU+GPU+DPU” 的数据中心整体方案。英伟达曾想花 660 亿美元收购 Arm,以补充自己在 CPU 上的技术和产品能力。虽然这一交易因遭到多国政府和大部分芯片公司反对已在今年 2 月中止,但英伟达已经宣称,它会在 2023 年前进入 CPU 市场。
兼有 CPU 和 GPU 产品线的 AMD,也在极力扩大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它们的服务器 CPU 可与自家服务器 GPU 一起优化,提升整体表现。根据 Mercury Research 的报告, 到今年 1 季度为止,AMD 在服务器 CPU 市场已实现连续 12 季度的市场份额增长。
对所有芯片公司来说,服务器市场的更大挑战在于,大买家之一的云计算巨头纷纷自研 CPU。这包括亚马逊 AWS 和后续跟进的华为、阿里与谷歌。上述四家云计算公司去年的全球市场总份额超过 60%。如果各公司的自研产品能满足自用,这意味着超过 6 成的云计算服务器市场不会向第三方芯片公司开放。更坏的情况是,它们也有可能对外出售 CPU,成为芯片公司的潜在竞争者,就像三星既把芯片用在自家手机上,也对外售卖一样。
这批新的中国 CPU 公司,都处在尚未开发出产品的极早期阶段。行业的第一个洗牌点,会出现在第一批 CPU 流片后,送给目标客户测试、验证的阶段。在这道坎儿上,能获得量产订单的公司会直接入围后续比赛,不能成功获得客户的公司中,只有极少数有钱试第二次。这批新公司大多在去年底今年初开始投入研发,按正常节奏,洗牌最早会发生在 2024 年下半年。
为了闯过这第一道关卡,各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薪资招兵买马。招聘信息显示,此芯给资深 IC 验证工程师开出了 3-6 万的月薪,启灵芯给出了 6-9 万。一位工作 3-5 年的 CPU/SoC 性能建模工程师在启灵芯最少能拿到 112 万年薪。这比芯片热潮前的行业水平至少高出 3 倍。
过去的 CPU 市场格局是赢家通吃,第一名可能吃掉 7 至 8 成的份额,第二名有生存空间,再往下的公司要么消亡,要么被收购。但赢家的奖励也格外诱人。英特尔、AMD、高通都是市值超过 1000 亿美元的科技巨人。
一位出手了某家 Arm CPU 公司的投资人告诉《晚点 LatePost》,包括 CPU、GPU 在内的大芯片领域,没投的人会觉得巨头林立、市场化周期长,投了的人会认为国产替代势不可挡,这都有道理。越是大机会,就越有争议性,越是小机会,反而越容易达成共识。“科技发展史,几十年都是这样,最后结果会说话。” 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