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2021年时,方洪波在年会上直言忧虑,“美的会不会错失下一个时代。”增收不增利,官方解释是产品结构不对,相较于单纯追求收入规模,美的将优化各个条线的产品结构被推向正位。去年年报中,美的多次提到旗下高端家电品牌COLMO,囊括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大家电,还包含直饮机、洗碗机、微蒸烤等中小家电,由此可知,追赶并超越130亿元销售额的卡萨帝,是美的培养COLMO的根本目的。
一季度刚过,国内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四大品类零售销售额同比下降14%,传统厨电产品销售额同比下滑7%,C端消费市场的疲态尤为明显,向B端进发成为玩家们的共识。
美的发力机器人、新能源、智能楼宇等新业务领域;另一边的格力也在2021年报中将自身业务分为消费和工业两大领域,将未来的增长希望寄托在高端装备、新能源、再生资源循环。但众所周知,前路茫茫,突破B端注定是一件变数不断,且短期内难见成效的苦差事。
02 从薄利多销到推高卖精
44岁时,詹姆斯·戴森注册了戴森公司,从吸尘器,到吹风机,这家公司的产品在中国掀起了一阵旋风,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中产阶级数量早已超过3亿,而戴森在中国的拥趸,93.9%为较高消费水平人群。
外观的时尚加上自我标榜的发明家精神,戴森在产品研发上的高额投入、核心的数码马达和气流技术让乔布斯赞赏,以至于公司被称为“家电行业里的苹果”,虽然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但市场竞争力极强,大部分利润来源于主打的一两款产品。
国内的家电企业无不想成为第二个戴森。中国制造业发展多年,多数是复刻海外产品,从1900年代美国人开利发明空调,到1974年合肥天鹅空调器厂生产出国内首台空调,作为工业化的产物,空调产业转移范式上,往往是美国输出原始技术,日本输出当代技术,而中国企业作为技术的追赶者,再对产品功能上进行迭代和微创新。
尽管技术路径不断演进,但家电行业标准化程度高,基础原理及构造已基本固化,例如空调的核心部件无非是涉及压缩机、电机、电驱系统、热交换器和膨胀阀,所谓的核心技术早已是通用型技术。当然,这也意味着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定型,电器也从奢侈品逐渐变为日常耐用品,“物美价廉”是国内家电品牌撕不掉的性价比标签。
“大多数真正的高端用户从来不是看性价比。”有从业人员说道,据奥维数据显示,2021年,8000以上价格段份额提升2.6%,10000价格段份额提升1.9%。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高端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利润。戴森的净利率一直在25%以上,美的2021年报中,净利润290.15亿元,虽然在白电三巨头中遥遥领先,但净利率也仅个位数。
一般来说,产品的高端化往往取决于产品品牌的溢价能力,苹果连续多年被抨击“没有创新”,但即使涨价也挡不住年年热销;家电作为低频产品,无论是合资还是国产品牌,其高端化除了外观以外,消费者对其他功能点的感知并不明显,戴森高端形象深入人心,也更多是品牌营销带来的认知效果。
国内家电行业如今热衷用“推高卖精”取代“薄利多销”价格战模式,但前者更像是掩盖增长乏力的噱头。存量竞争里的白电产品主要靠更新换代,但产品本身的低频耐用,加上技术迭代慢、幅度小、更换成本高,这些属性并不会因为转型高端而改变。
美的COLMO虽然在2021年整体销售突破40亿,同比增长300%,但40亿在3434亿总营收中的占比仅约为1.1%。格力电器同样也将旗下产品划分为高中低三档,但从最新披露的财报来看,有关高端产品的营收披露并不乐观。涨价一定程度上也会直接抑制、延缓消费者的家电换代需求,原本就疲软的家电消费缺乏刺激,对于整个家电行业而言并不是利好。
与此同时,海尔的同期净利润为132.7亿元,虽然在营收超格力400多亿以上的海尔,利润却仅为格力的一半左右。冰箱、洗衣机和空调产品仍然占据海尔总营收的大头,长期砸下来的多元化布局并没有发挥大的协同效应,而这三类产品市场足够饱和,未来的增长空间极为有限。
多年以前,当雷军的云米科技喊出了打造“全屋互联网家电”的口号,董明珠多次对小米集团表示不屑,“他做他的,比如他做空调只能靠代工,而我是实实在在从品质上保证各个方面全产业链的服务。”那时她不屑与美的为伍,在中国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应用大会上时,董小姐更是直言:“格力空调老大地位未来十年不变。”然而就如今的形势看,这样的底气,格力很难再有。
03 组织上的问题
“人就是员工,‘单’表面上是‘订单’,本质是用户资源,表面上是把员工和订单连在一起,但订单的本质是用户,包括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价值。人单合一,也就是把员工和他应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面对的用户资源‘合’在一起。”
2005年9月,张瑞敏在海尔全球经理人年会上首次提出“人单合一”这一概念,经历了直线式组织形式、矩阵式组织形式,再到一直被列入管理学案例的的人单合一,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内部改制的大锤最终落在了员工的头上。
在脉脉上,有海尔员工总结自家企业文化:“人单合一,即不看个人的成长和需求的增加,只看岗位价值,结果就是没有普调,不换岗、不升职则不涨薪,涨薪时不断责问价值增加在哪,每月能领到全薪简直难得。”
从发言上看,大部分员工认为,人单合一的本质上是考核员工、筛人,虽然把企业的关键点聚焦在用户价值上,让员工跟真正的业绩绑定,但关键是,机制到底能不能做到,组织的理想主义往往是管理层的自娱自乐。
何享健曾感慨,“美的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解决了机制的问题。”二十多年前,美的曾陷入增收不利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规模化扩张后,管理仍为落后僵硬的集权式。何享健采用分权管理模式,将统管产研销的集团公司,拆分成空调、风扇、厨具、电机、压缩机五个事业部,各自负责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
在何享健看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内部经营组织形式,事业部制变革让美的走出困境。无独有偶,十多年后家电补贴政策全面退出,内忧外患下,方洪波决定从组织架构上下手,推行扁平化管理,让普通员工和总经理之间只有4个层级,构建简单而敏捷的组织,美的再次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