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因为车型过多,谱系太广,不仅消费者辨识不清,而且内耗严重,不同产品间交叉竞争,尹同跃的第一次尝试折戟沉沙。
2012年,奇瑞宣布回归一个品牌,瑞麒、威麟退出历史舞台。这次失败的代价是,奇瑞丢掉了持续十年的国产汽车第一的宝座,直接掉到第4位,并由此开启了漫长的蛰伏期。
此后,奇瑞又接连推出了观致、凯翼,再加上原来的开瑞及奇瑞品牌,依然是四大金刚。这一次,尹同跃吸取了教训,四个品牌定位更加清晰。
尤其是观致,奇瑞是真的下了血本。
谁知事与愿违,2014年3月至2017年,观致仅售出6万多辆。要知道,彼时观致规划年产能是15万台,也就是说4年总销量还不到1年规划产能的一半。
销量惨淡,亏损接踵而至。截止2017年底,观致累计亏损超过100亿,最后无奈卖给宝能,获得65亿元。一年后,奇瑞又卖掉了凯翼汽车51%股权,回血26.94亿元。
可就在2018年,尹同跃领导奇瑞又开始了一轮新品牌扩张运动,相继推出捷途和星途,捷途主攻中低端市场,星途向高端冲击,还是熟悉的套路,熟悉的配方。
10年间,兜兜转转,奇瑞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变的还是那句“多生孩子好打架”。尹同跃笃信这套商业模式,他矢志不渝,即便被市场多次无情否定。
其实,大众多品牌策略之所以能够成功,核心并不在“多品牌”,而在于每一个“孩子”都足够优秀,宾利、布加迪、兰博基尼、保时捷是豪车领域的世界级翘楚,大众和斯柯达在中低端市场的地位更是毋庸赘述。
不仅汽车品牌,奇瑞母公司的产业也奉行多元化战略,奇瑞控股染指的行业多如牛毛,乘用车、金融、房地产、造船、轻卡、重卡、微面、农用车、工程机械、海洋装备不一而足。
贪大求全的做派,令奇瑞掣肘繁多,财务状况一直不佳,奇瑞汽车IPO因此搁浅。其汽车板块曾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5年至2019年奇瑞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75%的警戒线附近徘徊。
而就在奇瑞追求大而全的时候,河北保定“车神”魏建军反其道而行之,他选择聚焦SUV,带领长城异军突起。
聚焦战略下,哈佛连续11年问鼎中国SUV销冠,哈佛H6跻身国民神车。2013年,长城把奇瑞拉下马,正式登顶国产品牌榜首。
销量变迁的背后,是战略得失的最佳印证。2010年,长城销量还不到40万辆,吉利销量刚过40万,他们还在仰望老大哥奇瑞。而9年之后,奇瑞集团销量徘徊在74万辆,而吉利、长城早已突破百万辆大关。
唏嘘之余,是外界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如今正逢汽车产业新一轮大变革,如果还是沿袭旧思路,旧模式,奇瑞的复兴之路注定崎岖坎坷。
白手起家的奇瑞,“谋于陋室,成于荒滩”。
它的快速崛起至今令人惊叹,辉煌时期的奇瑞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它让长期在跨国车企夹缝中生存的民族车企扬眉吐气了一把。
那个时代,奇瑞就是自主品牌里当之无愧的大哥。
奇瑞创造了诸多奇迹,比如,连续10年问鼎自主销冠,至今仍难以逾越;首个月度销量超越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民族品牌,这一纪录直到今年才被比亚迪再次复制。
“在没有肉吃的时候土豆卖得多。”尹同跃的这句话,是奇瑞在新世纪初的十年,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最佳注解。
但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商业社会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难以预测和你追我赶的激烈角逐。
如今,汽车产业迎来新能源的时代洪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一些新势力以黑马之势斜刺里杀出,江湖座次重新排列,前浪被拍在沙滩上的事情时有发生。
显然,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还远未稳固,精彩纷呈之下,是机会的不断喷涌。
以技术为根基的比亚迪,在砍掉燃油车包袱后,新能源车狂飙突进,当下已经是可以和南北大众抗衡的自主品牌。
华为打破传统零部件供应模式的次元壁,重塑零整关系,“华为帮”趁势崛起,靠着问界品牌,小康股份逆天改命,麻雀变凤凰。
今年8月,奇瑞控股(包括奇瑞捷豹路虎)销量约14.2万辆,同比增长111%;前8个月,销售量74.9万辆,同比增长30%。增速回暖,奇瑞混改后展现出向好的态势。
但高端化才是奇瑞转型的初衷,也是奇瑞转型成败的关键。而当下的奇瑞,还困在第三次高端化的泥潭中,月销仅3500辆的星途遑论成功。
今年,奇瑞控股集团的销量目标是确保150万辆,冲击200万,也就是说,剩下4个月要完成75.1万台的销售,平均每月18.8万辆,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今年以来,还没有哪家厂商连续两月销量超过17万。2021年,也只有一汽大众销量超过150万。
不过,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巨变,据传奇瑞也将和华为合作,推出一款名为捷途大圣的紧凑型SUV。这次尝试也被外界称为奇瑞的“第四次高端转型”。
但绑定华为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和赛力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汽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雷声大,雨点小,并未掀起太多波澜。
之所以会有霄壤之别,原因在于合作模式。赛力斯和华为深度融合,从研发、设计、到终端销售,华为都倾力相助,而北汽极狐只是采购了华为的智能解决方案,售价直接跳涨至39万起,这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奇瑞的合作方式基本和北汽极狐类似,这不禁要给双方的合作打一个问号。
当然,尹同跃还是一贯的信心满满:“奇瑞新能源将改名为奇瑞iCar,新品牌的首款车就是要对标Model Y,售价在30万左右,明年9月上市。”
未来,奇瑞新能源的目标是年销100万辆,其中,纯电60万辆,混动车型30万辆,商用车10万辆。这个目标足够令人振奋,因为马斯克的特斯拉2021年全球才卖了93.6万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年也只有60万辆。可以看出,奇瑞翻盘的希望还是要看新能源。
经历几番蛰伏,这位铁腕掌门人依然不改凌云壮志,他知耻而后勇,期望带领奇瑞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混改完成后,压在奇瑞身上的桎梏和枷锁被摘除了,但如果还是走老路,奇瑞荣光难复,试图回到自主第一的宝座,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