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怒砍无人配送,欧美“最后一公里”怎么就不行了?

2022-10-31 16:28

Starship 无人配送车被发现走进了森林里|Twitter

  市场/法规难题

  市场也还没完全准备好接受机器人作为配送员。比如在外卖等高频场景,在用餐时间需要大量运力,但在大部分时间却又用不上,这就导致配送机器人综合使用效率不高。在新冠导致所有人被迫呆在家里时,无人配送机器人现有的能力尚可以满足需求,但封闭解除后,使用需求就大大降低了。

  法规也让无人配送机器人的运营成本上升。在欧美多地,对于无人配送机器人上路是有限制较严格的,部分地区要求无人配送机器人必须要有人在旁边监测,并对速度和载物重量做出了要求。比如在华盛顿,无人配送机器人的速度得超过每小时 10 英里,货物的重量必须小于 50 磅。

  资本寒冬

  如果给足时间,这些技术、产品的不足,可以一个个被解决。但当互联网寒意吹拂,无人配送机器人也无法幸免。

  前几年无人配送机器人的疯狂融资热潮,实际得益于宽松的投资成本和互联网显著上升的趋势。现在,这个时代正在渐行渐远。

  欧美各国央行在过去十年曾长期实施零利率货币政策,驱使银行、资本更愿意将钱投入冒险创新的领域、产生收益,寻求高回报。但现在,宽松时代已过去,这导致需要长周期投入的行业、创业获取融资获得支持越来越难。无人配送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需要长期投入的行业更是深受其影响。

  这逼迫行业行业玩家需要更加追求盈利水平,于是裁撤无人配送机器人这样的边缘业务就成为了巨头的选择。

  比如,由于亚马逊的电商业务低迷,亏损扩大,新 CEO 安迪·贾西公开表示,「业务的关键领域都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裁员、砍业务就成了公司控制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在砍掉 Scout 团队前,今年亚马逊在全球已裁减数十万员工,陆续关停包含儿童视频通话设备 AmazonGlow、远程医疗服务 Amazon Care、旗下仓库机器人子公司 Canvas 等产品。而 Fedex 作出此决定也是因为业绩承压股价跌回两年前后做出的决定。

  创业公司也开始压缩成本,加速寻找落地场景和订单已实现「自造血」。相较过去的测试,Starship 和 Nuro 等公司的负责人也将拓展客户,落地场景视作公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就在上周,曾经拿到大众、福特数十亿美元投资,无人驾驶领域的超级独角兽 Argo.AI 宣布解散,再次提醒大家,当风向转变,没有人能「大而不倒」。

  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减,消费者看到更多的还是熟悉的快递小哥,至少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是这样。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