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各方面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应用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算力对社会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大规模渗透已经开始。伴随着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陆续进军云计算业务,云计算市场走向繁荣,阿里云,京东云都将是这一新舞台的搭建者。
前面说过,云计算都是以数字转型为机遇的,工信部统计测算:2012-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达到2091亿元,增速56.6%,此后5年还将以26%的复合增长率领跑全球,2025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1.3万亿美元。云市场的潜力和发展机会多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挑战。
目前,头部企业有阿里云、腾讯云、京东云、百度云、华为云等等,还有进入中国市场,刚牵手“物流国家队”中集世联达的亚马逊云,在产业界的虹吸效应开始显现,并对算力服务、管理模式、安全体系、数字化转型等带来深刻变革,这表明,云计算已步入下半场,深水区。
在下半场,随着互联网红利式微,云计算厂商们需要提高研发能力和深耕产业,其本质上是由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增加混合云或专有云需求,从大方向上来说就是深刻改变产业经济。
云服务下半场要做好,自研是首要问题,不仅能取得国际话语权,也防被西方卡脖子。
11月3日,在2022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阿里首颗针对云场景研发的CPU“倚天710”已大规模应用。这是中国首个云上规模应用的自研CPU,所谓CPU是英文centralprocessingunit的缩写,意思为中央处理器,据验证,这颗“为云而生”的CPU表现亮眼。
不仅是中央处理器,早在2017年9月,阿里云推出第一代神龙架构,实现了性能0损耗,首次释放了云计算的潜力。神龙架构在多年迭代之后,如今已演化为CIPU系统。
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就是生产力,8月底,阿里云的张北超级智算中心启动,这也是全球最大的智算中心,阿里云算力由此超越谷歌、微软、苹果位居全球第一。
云计算及服务是迈向智慧物流的底层支撑,算力中心更是中国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发展的新基建。
阿里的研发成果与应用,标志着我国云计算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芯片、操作系统和上层应用的原生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十年,软硬件一体化的自研计算体系是云服务商的立身之本。
云计算需要技术研发,而研发需要投入,阿里巴巴2021全年技术相关成本费用超1200亿,占2022财年营收比重为14.07%,从京东来看,其技术投入也不菲。
在云计算上,只有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上持续创新才能抢占定义权,在云计算迈向3.0的时代——云计算定义芯片的时代,从软件到硬件的自研,也让阿里云切实感受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能够带来的优势。
包括京东在内的云服务商,因服务几百万客户,更了解客户的需求,在芯片定义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在芯片在测试和部署方面,也有天然的优势。
先进的技术是为了承担更大的责任,技术的不断演进,让云商们有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美好生活作出更大贡献,当然,不是在存量市场上和同行去争夺,而是更多地创造新需求。
云计算巨头们的核心目标已经不再是业务扩张的速度,深入底层技术,提高更具性价比和满足差异化的需求成为新的目标。寻找新业务场景,同时强化细分赛道属性,已经成为阿里云、京东云的不二选择,能够结合具体场景提供有针对性高质量解决方案的云厂商将会更有竞争力。
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阿里云,京东云聚焦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去发展,共同推进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希望在一个宽阔的赛道上做增量,共同努力把中国云计算的产业做得越来越大。
结语:在云计算下半场,群雄崛起,一切充满了变数,京东云和阿里云,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至于哪个更具发展潜力,哪个取得成就更辉煌,只有时间能告诉你。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他们的个性特征将越来越突出,只有做好自己,才能立足并进步。
关注“新创融媒”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