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显示,“直播带货新问题层出不穷”凭借108.3分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消费维权热点第二。所涉及的问题包括产品质量低劣、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到位、刷单造假、流量造假等等。
2021年,直播电商“有幸”并未上榜。
可是在1月30日刚刚发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主播售假问题暴露直播带货侵权乱象”又凭借86.9分的社会影响力登上榜单第五。涉及的问题包括假冒伪劣、货不对板等等。
(截自《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虽然社会影响力和排名有所下降,但直播带货乱象仍难以彻底根除,这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后,确实给行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而如何将他们快速融入到规范当中,就成为了政策、平台和个人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去年6月,广电总局和文旅联合发布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为直播带货划出了31道红线,涉及话术、引导和日常管理等等;
10月底,市场监管总局和广电总局等共七个部门,又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明星广告代言活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将“网络红人”划入“明星”范畴,直播带货可能也要受到广告代言相关法律的约束。
我们可以看到,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推进着直播电商行业的规范化。但外部的约束是一方面,直播电商从业者们也需要主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既然头部直播机构的运营模式能被争先恐后地模仿,那么他们对选品、售后等认真负责的态度,也理应被更多的中小主播视作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