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剧烈的变革,多元化的百花齐放,会不会让阿里系变成一盘散沙?阿里系牢牢秉持不易的一些长期原则和共同愿景,会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其中有两点,张勇尤其看重。其一是,阿里巴巴集团更像一个大底座,支撑着各个业务的长期使命,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其二则是,阿里巴巴拆分后的各个公司也共享一个愿景:做一个102年的好公司。102年的寿命,意味着公司需要持续的创新才能活过三个世纪。“这两个是我们的底线,希望能够坚守的东西。”张勇说。
如何基业长青
当然,没有什么变革是毫无风险的。
这像是孩子走上社会,迟早会遭遇挫折。父母不应成为孩子的天花板,而应该是垫脚石,为他们走向独立而做好准备。
阿里巴巴集团这次的变革,在迈出历史性的一步之前的几年里,已经陆续开始做一些铺垫性的工作。
比如过去几年在经营责任制上,阿里巴巴做了很多的工作,从原来的 Headcount管理,进化到了现在的薪酬总包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者的思考方式就会发生变化,并将两个变量纳入其中:一个是业务到底需要多少人,一个是到底请什么水平的员工才是对经营最有利的。这些前期性的铺垫工作,已经在部分业务单元推广开来,一些环路化的子公司已经习惯了新的作业模式。
正是这些铺垫,为各个业务独立走向市场打下基础。在新的组织架构下,每个业务集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 CEO负责制,而核心管理层则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如何面对市场。
“这是生产关系的最大变化,这个变化的背后也是我们这些年,尤其是2020年以后,一系列组织治理方式的变革带来的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阿里巴巴的六大业务集团里,沉淀着一批阿里巴巴的资深合伙人,他们是阿里巴巴创业精神的继承者、传承者。这些合伙人是和阿里巴巴一起成长起来的。在阿里巴巴剧烈的变革时期,他们的行业经验和公司内的威望有助于理顺和稳定各大业务板块的发展。何况,这些业务集团的领导者及其带领的员工们,现在更是为自己而战,为自己所奋斗的职业而战了。
企业如何保持基业长青,超大型企业如何高效治理,始终是重要的课题。比如国外一些科技企业都曾经历过重大的业务或组织架构调整。当技术改变行业生态,外部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超大型企业必须学会在浪潮中转身。
当下的中国和全球经济与技术,就在经历剧烈的重塑。各个重要国家共同推动的全球化进程行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逆全球化潮流,世界也不再是平的。人工智能等技术也日益渗透入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它会怎样改变超级企业运营,还没有人确切知道。在不确定的时代,去除僵化的组织架构,保持灵活而富有韧性的产业链条,超大型企业才更容易保持竞争的活力。
阿里巴巴的20多年发展,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它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也曾为其他大型平台公司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比如它的中台战略曾被多家大型企业模仿。阿里巴巴这次最剧烈的生产关系调整能否成功,最终也将由市场来检验。
技术和经济发展奔涌向前,阿里巴巴将在洪流中完成大象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