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试刀东南亚,中国车企胜算几何?

2025-10-30 11:37

  但成绩背后亦有隐忧,市场潜力与风险并存,日系车不会轻易认输,中国车企也远未高枕无忧

  不错,在各国政府推动下,燃油车过渡到新能源车只是时间问题,但东南亚相比中国近50%的渗透率,则要小得多。2025年度印尼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12-13%,泰国仅10.5%,燃油车依然是当地的主流车型。

  在消费者层面,对电动车电池安全、保值率以及售后服务的担忧依然存在。部分车型的维修和维护成本高昂,成为消费者的一大痛点。当地能源严重依赖天然气,要支持大规模的电动汽车普及,需要对能源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革。

  充电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制约东南亚电动车普及的核心瓶颈,但同时也为中国车企提供了独特的市场切入点,中国车企联合当地华人财团共建充电网络,将"卖车"和"服务"捆绑,通过解决消费者最核心的"里程焦虑"问题,来建立品牌信任和忠诚度。

  卖车只有车还不行,日系车经营了几十年的销售网络才是真正的护城河。日本车企在当地控股的金融公司,可为消费者提供更低息贷款等一系列相关服务。在泰国,日本车企有以日本综合商社为代表的情报网络,能大规模收集包括消费者调研、渠道网络、融资利率以及海运服务等信息,并提供金融、物流、贸易等服务。还可以利用自己在泰国的影响力,为车企制造更大的声量。

  日系品牌在当地长期建立的品牌信任和后市场服务(维修、保值率)仍是其核心优势。丰田和本田的经销商网络,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和乡镇,密集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使得日系车在售后服务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电动车的渗透并非一帆风顺,当比亚迪、长城等中国品牌在泰国电动车市场拿下85%的份额时,2024年泰国电动车销量意外下滑8.1%。面对市场份额的持续失守,日本车企高层罕见地集体发声:丰田公司亚洲区首席执行官前田雅彦表示 “中国企业已经占据了泰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我们需要完全进入追赶模式。”三菱汽车执行副总裁中村达夫甚至呼吁日系车企在东盟市场联合起来应对中国车企的竞争,不惜以"举国体制"反扑。

  日系车企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手握庞大现金流与品牌积淀,在品牌影响力、供应链体系和市场经验等方面,依然有着深厚的底蕴,其反扑随时可能发生。日企正加速电动化转型,丰田已宣布2024年在泰国投产首款纯电车型,本田则计划投资250亿泰铢建设电池工厂。并在生态上进行布局,丰田就联合三井物产投入50亿美元布局东南亚电池回收体系。

  因此说,对东南亚的新能源车的优势不能盲目乐观,这场较量远未到终局,在保持先发优势的同时,必须持续强化本地化运营能力和技术迭代速度,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笑到最后。

  在新能源重构汽车浪潮中,除了日企,韩国与欧洲车企也在东南亚加码投资,印尼政府多年来频频向特斯拉伸出橄榄枝,期待这家电动车巨头落户投资,但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日本车企的守成之战,中国车企拓展之战,岂止在市场,日本车企凭借盘根错节的政商网络,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为中国车企使绊子,某些汽车产业政策都有不少日系车参与的痕迹。

  日系车与当地政府绑定非常深,很多在东南亚各国退休了的日本外交官都不回国,而是做日本车企的本地顾问,对相关的产业政策带来影响,甚至可以直接在立法层面确立产品的竞争优势。

  所以,中国汽车真正的挑战是日系车带来的产业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市场壁垒,要比商业竞争大得多,比如在泰国,他们可以决定什么样的车型可以拿到比较低的税额。更有消息传出,部分日系车企向泰国施压,游说要求设定电动车最低限价,以保护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另外日系车对当地媒体和舆论的影响颇为深远,新入局的品牌想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颠覆舆论对于丰田的认可,目前,东南亚市场已经出现了对中国汽车品牌不利的声音。

  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要打造极致的产品体验,还需要在产业政策和市场规则上突破桎梏,至少在舆论上要率先取胜,以此赢得更多用户的认可。

  国内屡试不爽的价格战,在东南亚市场有重复上演和持续发酵的可能。在泰国,超过10个中国品牌扎堆混战,价格战一触即发。影响的不仅仅是车企的盈利水平,对国产品牌在当地的向上突围也会有负作用。

  比亚迪在东南亚大幅降价的行为引起了当地老车主的不满,引起大量投诉,泰国总理府部长与比亚迪高管就其降价一事进行讨论。之后,比亚迪不得不做出为老车主提供BYD充电桩免费充电一年的补偿措施。

  价格战的负面效应很大,泰国消费者与主管部门会认为,车企主动降价只有两个理由,一是原来挣太多,第二车子质量有问题,没有第三种答案。今年以来,日系车为了迎接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挑战,不得不开始降价促销,但中国车企是否跟进,需要考虑。

  毕竟,特斯拉在中国采用过类似降价促销模式,短期看有一定效果,但长期看,用户最后还是会选择性价比高的汽车。21世纪初,中国摩托车大举进军越南市场,通过价格战一度拿下了8成的市场份额,后来由于售后服务和产品品质跟不上,最终还是败给了日本摩托车品牌,到目前,本田摩托车在东南亚的霸主地位一直无可撼动。

  泰国的银行也无法接受车企降价。东南亚地区的金融服务渗透率非常高,利率也低,泰国人的习惯是,如果还不起贷款,把车还给银行就行了,快速贬值的中国车,为他们带来挑战。

  因此,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在东南亚,真正的价值应是在技术向上和品牌向上方面推动中国汽车工业产品的持续升级。中国新能源赛道技术先进,比亚迪登顶全球冠军,不必要与日系车打价格战。

  对中国车企来说,与日本车企在东南亚的竞争,是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竞争,其成功并非仅仅依靠低价,而是一种“政策响应 + 全产业链垂直整合 + 本地化生产” 的系统性竞争策略。

  在东南亚,任何一家中国汽车品牌代表的都不只是自己,大家都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中国车企。一些中国汽车品牌自身经营的恶性事件,也会拖累中国车企的整体形象,中国汽车领跑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势能来之不易,需要全行业共同珍惜和维护。在东南亚,中国汽车的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结语:东南亚,全球最具潜力的汽车市场之一,正成为中日车企博弈的关键战场。然而,这不仅是一场竞争,而是一场百年汽车产业的结构性变革,正在东南亚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演。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