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齿前进:“牙”好 资本市场吃嘛嘛香

2011-01-17 16:20

  2010年,刚刚迎来50周年厂庆的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齿前进)迎来了第二春:10月11日,公司股票在上交所成功上市;11月12日,公司与一家风电公司签订了一笔3.92亿元的合同。

  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这家位于杭州萧山区的老国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给我们5年时间,我们将再造一个杭齿前进。”公司总经理冯光踌躇满志。到时候,公司将从现在的船用齿轮箱、工程机械变速箱“双轮驱动”转变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新“马车”就是公司正着力打造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

  上市前:高负债拖累前进脚步

  在50年的生命历程中,杭齿前进曾有过无数的辉煌。目前,公司生产销售的船用齿轮箱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5%,多年来位居国内第一;工程机械变速箱市场占有率在20%左右,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变速箱占有率最高的企业,也是最大的独立供货商。

  “凡是船上需要的齿轮箱,小到游艇用的10千瓦齿轮箱,大到1万千瓦的远洋船齿轮箱,我们杭齿前进都能供应;船舶主推进系统集成(船舶的核心系统)中,除了发动机,我们都能生产。”总经理冯光介绍说。在工程机械齿轮箱领域,公司在原来机械换挡变速箱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开发出了电液控制变速箱,这就好比汽车从手动挡变速箱提升到了自动挡变速箱。目前这一产品国内只有两家企业能够生产,杭齿前进就是其中一家。

  然而,高负债严重拖累了公司前进的步伐。2007年以来,公司净利每年稳步增长,但负债率却居高不下,一直在70%附近徘徊,2008年末、2009年末的负债总额均在16亿元以上。

  “公司长年高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大,所以在技术改造方面不敢过多投入。2007年到2009年,公司在技改方面虽然累计投入资金共4.6亿元,但还是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需要。”冯光说。

  成功上市彻底改变了公司在资金、场地方面不足的状况。2010年,公司在技改方面投入的资金超过了前三年的总和;而今年投入的资金会更大。

  上市后:大踏步挺进新能源产业

  说起来,杭齿前进还是国内最早设计制造风电增速箱的企业之一,是《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风电行业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尽管风电增速箱的毛利率比较高,但由于大规模投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近几年进展缓慢。

  “募集资金到位后,这种情况将彻底改变,风电增速箱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高的情况也将得到改变。现在我们能生产600千瓦到1.5兆瓦的风电增速箱,2兆瓦风电增速箱已小批量生产。”冯光表示。这次上市募集的资金,投入最大的一块就是年产2000套的风电增速箱关键件产能扩展项目,总投入资金为3.86亿元。

  据了解,杭齿前进的风电增速箱生产基地设在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占地面积220亩。现正在加快建设,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投产,投产后将主要生产2兆瓦以上级风电增速箱。

  目前,国内风电产能迅速扩张,风电增速箱市场巨大,尤其是大功率增速箱呈供不应求。

  但2兆瓦以上级的风电增速箱市场绝大部分被国外品牌所占领。杭齿前进的这一项目投产后,将有望唱响“杭字头”。 
   
  五年后:再造一个杭齿前进

  近几年,杭齿前进的经营业绩稳步提升。2009年,公司主营收入17.95亿元,净利8523万元。去年前三季公司主营收入即达到17.31亿元,同比增长17.97%;净利1亿元,同比增长56.8%。公司将于3月1日公布2010年度年报。

  除了风电增速箱项目,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还将投向另外三个项目,分别是年产100套先进船舶推进系统及800台高精船用齿轮箱项目、年产1.2万台电液控制变速箱产能扩展项目、重型及特种车辆自动变速器技术研发项目。“如果没有上市,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我们不可能同时搞那么多项目。”冯光说,“通过上市,我们有信心,未来五年(也就是到‘十二五’末)再造一个杭齿前进,包括生产规模、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各方面。”

  公司去年三季报显示,船用齿轮箱是公司的第一大主营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达到54.91%;工程机械变速箱是公司的第二大主营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为42.76%。“2011年,船用齿轮箱仍将稳定发展,但工程机械变速箱将超越船用齿轮箱,成为第一大主营业务。风电增速箱虽然现在占比不大,只有几个百分点,但到‘十二五’末,这一主营业务将超越船用齿轮箱和工程机械变速箱,成为第一大主营业务。”冯光说。也就是说,到“十二五末”,杭齿前进将形成主营业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

  专家观点

  “老黄忠”转型大戏照样精彩

  杨轶清(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

  2010年,杭氧、杭齿、杭锅这几个年纪都不小的“杭”字头老工业企业接连上市,对于一大批类似企业是很大鼓舞。当然,对晚辈企业更是鞭策:老企业都能有如此活力,我们有什么理由暮气沉沉,不创新呢?

  可以发现,传统的老国有企业、老工业企业的灵活性正在不断增强,身手开始敏捷、反应迅速,劣势和短板正在不断补上。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正在遭遇人员流动性过大、用工荒、招工难等众多问题;这反而是老的国有企业的长处,在员工文化建设上长期投入,员工流动性大、职业经理人频繁流失的情况较少。

  这些老国有企业、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