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建立应急物流转运与配送中心
建立物流供应链上的结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物流供应链上物资的流动。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应在灾区附近,或灾区内部建立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物资经由外部运入之后,经过必要的作业,然后运往各个需求点。外地运入应急物资是大批量少品种的长途运输,而需求点的需求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所以建立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优化整个应急供应链的流程。另外,通过对物资进行暂时储存分拣,还可以实现共同配送,防止道路过于拥堵,提高运送效率。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也会有直达运输。
3.2.2基于价值的流程环节优化
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优化对时间及费用造成浪费的环节。供应链管理强调从价值本质审视整个流程,优化或去除对价值造成浪费或根本不产生价值的环节。对于应急物流来说,价值主要表现在时间、费用等方面,对于应急物流流程,要从基于时间的价值角度考虑,找到关键的时间瓶颈,想办法予以解决。另外,美国供应链管理者,在对供应链流程管理优化中提出“端到端”的流程体系,提出供应链流程的战略资产观,要求要从源头对流程进行规划与控制,从计划、采购、运作直到最后的每个环节都要抓住核心内容,实现整个流程的“端到端”控制与管理。
3.2.3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平台
根据供应链管理理论,高效的流程来自信息的有效集并,在应急物流运作中,必须保证信息的高效与流畅,且能有效集并,一方面为运作计划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使整个运作更加柔性。
3.2.4重视应急物流中的逆向物流
在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过去只重视正向物流,而对逆向物流关注不够。供应链运作体系是双向的,良好的物流流程必然包含正向与逆向的统一。如在应急事件发生时,需要大量的必须物资快速进入受灾地区,同时,也需要把灾区的很多破坏了的物资运送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灾区系统的正常。另外,在应急物流流程中重视逆向物流也是最大程度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3.3合作模式的优化
供应链管理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只有充分合作、进行协同才能有效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对于应急物流来说,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地理分布较广,各组织单位能否密切合作,合作的效果与效率,直接决定着应急物流的运作效率与效果。
3.3.1合作主体的构成
在我国应急物流运作中,需要的合作主要包括地区间合作、军民合作、上下游间的合作等。首先要处理好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地区之间的合作来说,应建立长效的物流合作机制,一旦出现危机,地区间的应急预案就可以启动。以粮食为例,我国粮食产销非常不平衡,东南沿海作为粮食主销区,在非常规状态下就有可能出现粮食消费危机,这就要求东南主销区与东北等主产区在平日就建立合作机制。对于军民合作来说,在我国应急物流组织的构成中,军队起到主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引导民众的参与。民众合理的参与可以对应急物流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但如果参与不当,则会对整个应急物流造成一定的混乱,所以在进行应急物流的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对民众的合理引导,实现军民之间的合理合作。对于应急物流中的上下游来说,更需要密切合作,以实现运作中的无缝连接。
3.3.2合作动因的优化
对合作动因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合作的内在机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合作动因可以是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实现经济利益,即所谓的双赢甚至是多赢。而在应急物流中,合作的动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需求,即合作双方往往是从道义上意识到必须密切合作,把自己融入到应急物流供应链中;另一种是外在压力,即行政命令式的,且这种是主要的动因。这种比较注重行政命令为主、道义为辅的情况,会经常出现合作双方配送不密切的现象。从长远角度应适当考虑经济上的合作动因的开发与利用,对合作进行有效的激励或是惩罚。
3.3.3合作过程的优化
在应急物流供应链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上,应改变过去传统的简单交易与行政合作的模式行为,而要从长远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角度来考虑,优化合作双方的目的与方式,使合作更加具有计划性、协调性。合作关系要形成一种常态性,在平时就制定应急物流合作预案,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互访与演练,使之更加顺畅,从深及广度上优化合作模式,甚至创新合作模式。
4绩效评价体系与考评的优化
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供应链管理的保证,应急物流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也需要进行评价与考评,一方面保证应急物流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并可以为以后的应急物流运作积累经验。
(1)加强应急物流的法制法规建设。在应急物流中,会出现有个别人为了谋取利益,对应急物流人为设置障碍。应急物流是国家或地区面临紧急状态下的救援行为,为了保证行为的有力、有效,国家应从法律法规方面对相应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应急物流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
(2)加强运作过程的监督。对于应急物流,应当实施运作过程的监督,成立相应监督与审计机构,制定相应的监督办法。针对现实状况,制定一系列的相应指标,对整体应急物流从时间、质量、经济等角度进行考察,不仅要注重应急物资送达灾区,还应特别重视最后的配送,处理好整个供应链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只有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才能使应急物流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才是应急物流配送体系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3)对应急物流结果进行合理评价与奖惩。在应急物流结束时,应当对整个过程的应急物流实施评价,并根据结果对参与方进行一定的奖罚,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调动广大参与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