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次争取,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2005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这是国内首家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
面对原有体制的弊端,航空基地刚一成立即确立了创新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积极为以军工企业为主要力量的原有航空产业集群做好服务配套工作,加速推进军工研发制造力量向民用航空领域转移;二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民营资本和社会产业资本向航空产业投入,参与航空产业分工;三是积极培育处在产业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体制是第一生产力,良好的体制环境让各种要素向基地聚拢。
一方面,航空基地盘活了原军工体系的优质资源,聚集了全国最大的大中型飞机设计研究机构(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全国最大的大中型飞机制造企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国唯一的飞行试验研究鉴定中心(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全国唯一的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等。另一方面,又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参与,聚集了亚洲最大的飞机防冰/除冰液生产基地(西安高科理化技术有限公司)、世界最大的8万吨模锻液压机(三角航空公司)、民用飞机飞行模拟器(西安蓝天仿真科技公司)、高性能碳纤维(康本公司)、高强度轻质镁锂合金(四方机电公司)、高性能挠性覆铜板复合材料(航天三沃公司)等一大批投资过亿元项目和民营企业入区。
西安四方集团是一家有18年历史的电力监测行业著名企业,看中了基地发展环境和看好航空产业的未来,2006年入园,很快就找到了发展机会,现在在基地已成立了3家公司并参股多家公司,分别进入了镁锂合金、无人旋翼机、航空检测等领域,其中“轻质高强度镁锂合金材料”就是在基地撮合下与西安交大合作的成果,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集团的发展重点也转向了航空领域。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得西安航空基地彻底打破了航空业原有的坚固壁垒,打通了一条通往万亿市场的通道,大批民营企业在这里创业发展,来自英国、德国、韩国、西班牙等国家的知名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目前,西安航空基地区内注册300余家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和外资企业。
打造中国最强航空产业集群
如果说体制创新从制度上解决了航空基地活力问题,那么基地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呢?这是金乾生这位曾长期从事开发区管理和产业发展研究、有着丰富开发区产业运作经验和深入研究的航空基地管委会主任一直思考的发展战略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并沿用到如今的、以土地为依托主要依靠招商引资推动开发区建设的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市场形势,更与航空产业的特征不符。航空产业是一个关联度高、
专业性强、带动力大、门类异常复杂的高新技术产业,世界航空产业的发展也证明,一个领袖型航空企业,在它的塔尖下必然存在着从系统集成商、大部件供应商、小部件供应商,直到零部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等等成千上万个配套企业构成的庞大塔基,这是现代航空业的一个业态特点,因此,要实现基地“亚洲第一、世界一流”航空城的远大目标,只能走、也必须走“产业链构建,集群化发展”之路,通过专业化分工、市场化配套、规模化运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经过5年的产业聚集战略实施,航空基地形成了全国唯一的集飞机设计、整机制造、试飞鉴定、强度检测、专用装备制造、航空材料制备、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等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条,以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航空大部件、航空新材料为分支产业,以航空零部件加工、航空维修、转包生产、航空相关设备、航空教育培训、航空旅游博览等为配套产业的完整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现在在西安航空基地,任何航空企业都可以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实现就地配套。西安航空基地已经成为中国最适合发展航空产业发展的特区。
从世界产业发展历程看,航空和汽车业都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都是需要大配套和高技术的。而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当初忽略了自主创新,寄希望于“用市场换技术”,最终成为了汽车制造大国却不是强国,这是一个应当汲取的教训。
西安航空基地一直立足于整合西安领先全国的优势科研资源,打造产学研一体平台,为基地乃至中国航空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引擎。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碳纤维工程中心、大型模锻件工程中心、激光快速制造工程中心等一批院士项目和国家或省级工程中心在西安航空基地建设,形成了科研在院所、工程中心在基地、企业围着技术中心这样一个良性的技术生成与应用的链条,将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各自的优势和有效的聚合起来,保证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源源不断输出并得到应用。
在整个航空基地,最强大的是每个企业的技术自信,因为在这里行业领先比比皆是,填补国内空白也不鲜见。
“再过三五年,这些企业就会起来,你那时再看航空基地发展的后劲和爆发力,那会发生聚变反应。”金主任最后坚定地说。
西安航空基地一直把目标定位于中国航空产业的引擎,预计到2015年,在大飞机试飞成功之时,有望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年产值2000亿元,实现进出口额10亿美元,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航空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