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个先行”带动了开滦物流产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从2007年的32亿元到2009年的275亿元,再到今年的400亿元,3年时间开滦集团物流产业的营业收入将增长近12倍。开滦物流品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先后被权威单位评选为煤炭行业首家“国家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中国物流实验基地”、 “中国煤炭物流领军企业”、“全国物流行业首届劳模单位”、全国物流百强企业第九名、“河北省现代物流领军企业”。
首创“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
引领中国煤炭物流革命
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开滦集团转型发展的新舞台,已经占到了企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张文学提出下一步要向更高层次谋划物流产业的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开滦物流业不例外。”张文学说,“开滦物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但是现代物流业真正大发展还需要靠信息流、资金流来支撑,走专业化道路,提高核心竞争力,把现代物流产业做大做强。即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保持河北物流企业最大、全国物流企业前列水平;提高技术含量、管理水平、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实现产业升级;抓好重点项目和技术支撑,努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物流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
根据这一思路,开滦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煤炭物流科学发展”的理念,并探索出“三位一体”的煤炭专业物流发展新模式。即煤炭供应链管理体系、煤炭交易市场体系、煤炭战略储备体系“三位一体”,同步运行。
李敏介绍, “三位一体”模式是立足于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煤炭产业升级,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开滦集团、泰德煤网等多家机构,在对煤炭供运需现状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诞生的。核心是用户需求为中心;基础是构建煤炭供应链管理体系,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一体化解决方案;载体是推进数字化配煤场为单元的国家战略煤炭储备体系建设,日常实行供应链管理,保证常态均衡供煤,关键时候能应急;手段是建设现代煤炭交易市场,提供系统的煤炭供应链服务,实现标准化产品交割,引导理性交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煤炭战略储备保障能力。
具体来说,煤炭供应链管理就是在煤炭生产企业与终端用户需求之间,通过配煤加工、库存管理,提供标准化产品和个性化解决方案,创造匹配性、一致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高附加值的管理活动,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从坑口到炉口之间价值逐级增加,提升客户满意度。
煤炭储备体系是煤炭供运需各环节间的蓄水池,是“三位一体”模式中的供应链服务增值转换器。开滦依托自有矿井配套洗煤厂、契约化托管洗煤厂、京唐港业主码头,形成了自身的储配加工体系,按照国家煤炭储备体系的建设思路,重点建设曹妃甸国家级数字化煤炭储配基地、唐山湾炼焦煤储配基地,与开滦六大生产基地配套煤炭物流体系对接,连接战略联盟合作单位的煤炭集运站、物流园,加强与主要中转港、接卸港等协作企业的合作,共同形成网络体系,关键时候服务国家战略储备应急需求,日常实施供应链管理经营。
煤炭市场交易体系是衔接产运需的高效交易平台,基于供应链管理,与煤炭储备体系配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一体化解决方案。
业内专家认为,开滦物流的“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在煤炭流通领域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依托供应链联盟,突破单纯以资本为纽带整合扩张的方式,形成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促进成员企业间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业务合作、形成互惠多赢局面,引领中国煤炭行业走向集约、高效、低碳之路,引领煤炭物流产业升级。
加快大项目建设
带动区域经济转型
8月31日,由开滦集团发起建立的曹妃甸5000万吨储配煤基地的开工暨曹妃甸动力煤储配基地和京唐港炼焦煤储配基地项目同时开工,正是“三位一体”全新模式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
近年来,各种极端气候和局部运力短缺带来的煤炭供求失衡使得建立煤炭储备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两港”项目不仅为开滦集团物流再增新的强力引擎,更重要的是满足国家应急的要求、稳定市场供需、助推国家产运销衔接。
李敏介绍,开滦曹妃甸数字化煤炭储配基地项目位于曹妃甸港物流港区西侧,总投资27.1亿元,总占地面积1481亩,流通量定位为5000万吨,动态库存不少于416万吨;唐山湾炼焦煤储配基地项目位于京唐港,总投资11.56亿元,总占地面积1073亩,一期流通量定位为2000万吨,动态库存不少于100万吨。
“两港”项目建成后都将具备煤炭储备、数字化配煤、物流配送、交易结算、物流服务方案设计咨询等多重功能,整体规模将达到亿吨级,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在配煤过程中还集成了标准化的物流、资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