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就是组合测试,当我们实际去部署一个系统的时候,有很多变量,这些变量有很多方面,比如有不同数量的标签,刚刚你们看到那个图,标签遮挡会有一些影响,方向不一样,天线可能在不同的方向也会有影响,不同的发射信号强度,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频率,不同数字的RFID标签,每一种组合要改变十个等级变化的话,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如果每一个变量需要0.5秒,这个东西要搞半年才能把所有的数据采集下来,现在当然有一些涉及好的产品,包括刚刚司马先生介绍的,他们的产品已经有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智能的印刷,帮你计算一下,推荐你用某一些参数,但是这些东西只能在已经有的基础上做,比如说要研发一个新的应用,这种情况下必须靠这种具体的现场去做,去测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个挑战是随场景而变。
第四个就是随应用的需求而变,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当我们进行基准测试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去拿一些参考数据,很多情况下我们还要知道具体应用是什么应用?比如说如果光是一个识别,那么我只要拿到唯一识别号就可以了,如果我需要找到它的距离位置就不一样,我不光要拿到信号,还要知道信号距离我多远,所以进行测试的时候还有需求方面的问题、也就是具体应用分析的问题。还有很多方面的挑战,比如说安全方面的基准测试,就是说我这个测试可能更多地是帮助信息安全方面的、影视方面的。另外性能仿真模型是什么意思?现在大量的射频方面的参数、方程式,都是从射频通信过来的,现在很多模型我们可以参考射频通信做出来的研发出来,它的方程式、公式不能搬过来就用,因为射频通信的规律比RFID大很多倍,往往这些公式根本不能套去用,你需要做很大的调整。还有就是我怎么采集数据,才能很准确地表达我进行测试的过程里面,充分知道我距离应用方案要测试什么东西。包括数据有错误的情况,相同模型的标签都有不同的性能表现。我们试过在同一个厂家、同一个型号的标签,最后出来的结果可以相差非常远,也就是说产品的质量也是影响你具体是否识读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当然不同厂家、不同价格的东西,像刚刚的西门子的施小姐说到西门子的产品非常贵,但是质量非常高,同一批产品、同一个批号难说,这个行、那个可能不行。还有其他的一些不稳定因素,甚至于软件有问题,也需要我们测试去完成。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嘉宾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的东西不用搞了,我们20年前已经全做了,你做的是浪费时间,我说测试东西不是由我们做,这是读写器开发的专门去做,我们也不是去检测成功率是否有多少,我们去解决具体问题,也就是说无论你理论上怎么样,当你去到现场的时候,现场告诉你就是不行,我们这些东西就是帮你找出问题来,问题在哪里,而且从这么多的变量里面我们怎么通过一系列的模型和算法,用最快、最短的时间把问题找出来,然后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它。这是刚刚中科院曾主任提到识别基础设施的论坛,我们今年3月1日在刚科技大学成立,还有就是研究开发推广射频基准测试科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动射频识别基准测试实验室/组织之间的写作,创始成员有十多个,有中科院、产业联盟等等,当然包括研发中心、香港科技大学。
未来测试方面的空间还挺多,我们还有很多方面还可以在测试的领域里面去进一步进行研究。
最后想向大家介绍一下的就是市场情报信息研究,这个项目是希望推进物流行业研发并采用相关的技术,增强行业的竞争力,同时也通过物流和供应链行业的用户,技术提供商、科研单位、研发并采用相关的技术以增强行业的竞争力,通过由物流与供应链行业用户、技术提供商、科研单位收集市场情报,制订长远研发方向,关注焦点与需求,制定相关的科研项目主题,紧密跟进全球,尤其是中国以及主要亚洲国家最新科技发展。整个研究有几个方面,第一我们有好几个合作伙伴,包括产业联盟,生产力促进局,深圳大学。有一些合同的细节现在还没有正式签,我希望产业联盟能够成为我们的合作单位,真正开展这个研究的时候,我们首先开展了行业问卷调查,这个问卷的调查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调查的数量大概在8000—10000家,我们先通过随机的抽取专业的顾问公司,整个行业8万—10万家数量里面提取十分之一的进行问卷调查,从重我们听取具体的指导性信息之后,我们进行机构的实际采访,实际采访机构的数量在400家,然后通过实际采访再进一步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通过网上的线索最终形成一个报告。
整个涵盖范围刚刚也提到了,首先有8000—10000个问卷调查,我们提取了指导性信息之后,进行了400家的采访,400家的分配是这样的,有25家是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发机构等等,75家是技术提供商,包括今天早上来的都是我们目标访问的机构之一。有300家是行业用户,这300家行业用户分配包括150家是物流行业典型有代表性的机构,包括空运公司、海运公司、货运、港口、铁路、快递、仓库、配送、协会等等,剩下来的150是具体用户,包括了生产制造行业、零售行业、贸易公司等等,通过400家的具体探访,最后形成的报告里面包括三个重点、深入的调研报告,我们先举一个例子,比如读写器和标签供应链的体系是一个。
最后交付的内容或者说成果八份市场研究报告,通过8000—10000问卷调查与400机构访问,里面包含了行业所面对的问题与需求,技术提供商能力与技术比较,全球尤其是中国的政策、标准、应用的信息,最后就是编辑新闻专栏以及突出热门技术或行业关注问题。还有三份深入调研报告,建立一个相关知识网站每半年提交包含合作伙伴资料科研项目建议,还有召开香港或者内地的研讨会。
我们研发中心现在是欢迎国内的机构包括个人成为我们中心的会员,都是免费的,都可以通过网上注册,合作方面有三种方式,有合约的,有技术平台的,还有研发合同的。我们的会员很多,现在差不多有400多。
平台研发是开放给大学、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