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并没有向阿尔斯通正式提出过降低持股比例的要求。”葛晓初说。而即使在非正式场合的磋商中,监管部门表达了希望降低持股比例的愿望,在他看来,“降低持股比例,武锅的股份结构并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国资仍然不占控股地位,流通股股东也不可能有力影响公司的技术、财务、管理层。如果阿尔斯通不控股,比如说,将持股比例降到46%,那么最新技术是无法转让的———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对于阿尔斯通这个拥有电站锅炉等众多领域国际领先技术的跨国企业来说,如果不实现控股,核心技术无法“放心”地转让给下属企业。
最后,阿尔斯通维持住了51%的控股比例。
外资并购成功重在三赢
之所以能成功前行,市场也有分析种种。一种认为,原因在于“报的比较早”,2006年4月就上报了国资委、商务部和证监会,此后6月国务院才发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二是,净资产与股价相差不大,上报时股价尚平稳。三是,阿尔斯通是做实业的,明确承诺,将武锅建成全球生产中心,并承诺其35%的产品用于出口。
而引起争议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报价,还有是否涉及产业安全。
葛晓初认为,基本不会影响到产业安全。国内电站锅炉设备的格局很明显,三大家在火电领域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占领了80%的市场份额,这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见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仅仅是阿尔斯通并购武锅,市场份额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我们维持了原产能设计,并没有扩大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扩大市场份额并不现实,加上我们承诺1/3的产能将用来出口。目前武锅的市场份额约占10%左右,将来上浮1个或者2个百分点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产能的制约决定了不可能动摇现有的市场格局。”
葛晓初说,与其说武锅是阿尔斯通的生产中心,不如说它是独立在市场中竞争的企业。就像阿尔斯通旗下的天津水电,目前已经形成市场独立投标、报价、市场定价能力,目前已经开始向东南亚出口。这就是武锅将来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阿尔斯通进入后,武锅将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首先,武锅新的厂址将包括世界上最长的锅炉生产车间,并拥有最先进的工厂布局、生产流程和交通运输设施。这些将大大提升武锅未来的产能效率。
另外,武锅在国内四大锅炉厂中的地位始终处于第二梯队。相比于东方锅炉集团、上海锅炉厂、哈尔滨锅炉厂三大锅炉集团,武锅处于完全的弱势。阿尔斯通进入之后,武锅核心技术,管理水平,销售网络都能够有改头换面般的进步,这些对于这个陈旧的老国企来说,无异于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此外,谈判过程中,双方对于员工就业、薪酬作出了多次磋商谈判,达成了共识,阿尔斯通也作出相应的承诺,以兼顾员工的利益。
这些诸多承诺,综合多方面因素,官方的层层审批终于全部放行。
“这是三赢的并购。”葛晓初说。一赢在对我们来讲,我们不但可以在中国市场更加稳固,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基地面向全球。二赢在对被收购方来说,被世界500强企业收购,可以引入最新的技术,提升技术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员工的技能。三赢在中国的客户,对他们而言,可以让国际领先企业把最新技术引入中国市场,同时可以为供应商行业提供健康的竞争———任何一个产业如果没有健康的竞争,最终受害的是客户,不管这个客户是公司还是消费者。
“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近乎完美的结果。除了提高收购报价之外,方案几乎没有做任何改动,因为前期的准备、沟通工作相当到位。”葛晓初说。
有意思的是,葛晓初在双方“谈婚论嫁”近3年时间里面体会颇多的是中外双方在打交道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我经常开玩笑说,我是在进行两方面的谈判。一面是代表阿尔斯通同武锅谈,另一方面是要同自己的同事谈,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企业文化、规则。因为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差异,在谈判中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双方在谈判中经常错位,谈来谈去最后发现双方说的不是一回事。”
葛晓初说,全球化经济时代,避免不了跨国之间的收购兼并,中国企业也有很多国外投资并购行为。全球化不可逆转———并购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但短期内可能会有些波折,涉及到保护什么的,但长期看这是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