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

2007-12-26 10:12
厦门两地各有一家民营汽车公司承运少量集装箱散粮,少数几个国家粮库配置了散粮装卸车设施。省级以下储备库实际存放散粮比重小,包粮存储费用较大。目前全省包粮流通量占总流通量的85%左右,福建“四散化”流通比例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沿海地区属于较落后地区之一。

  5、粮食物流检测标准化及信息化程度低。一是没有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公共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平台;二是缺乏粮食物流信息采集渠道及技术标准;三是主要企业、批发市场未与全国粮食批发市场及交易所信息系统联网;四是粮食接卸、运输环节缺少适时检测控制。目前企业零星、无序的运输需要不能形成规模化和规律性需求,运输效率低;企业经营和作业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和共享,关系粮食供应安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联网,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全面地从企业获取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三)粮食产需平衡现状及趋势

  1、粮食总产量减少,自给率持续下降。受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生产及种植业结构、非农占地增加等影响,全省粮食总产量将继续呈减少趋势。近三年福建粮食产量占消费量的比重已低于50%,2005年,全省粮食自给率降至48%左右,商品率在28%左右。

  2、粮食消费需求缓慢增长,品种结构渐趋稳定。“十五”期间,全省粮食需求量增长呈明显放缓态势。全社会年粮食消费量大致在1400—1500万吨之间。粮食总产量在700—820万吨之间,缺口在700--850万吨之间。同时,省内粮食消费结构变化进入相对稳定期,居民消费“非粮”食物稳步增长。对稻谷产需矛盾有所缓解。目前全省粮食消费品种稻谷约占58%,小麦约占10%,玉米约占16%,大豆、薯类等杂粮约占16%。

  3、粮食缺口长期依靠省外调入弥补,净调入量逐年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全省净调人粮食约760万吨,2004年约804万吨,2005年约848万吨。近几年,福建省已成为继广东、浙江之后的第三缺粮大省。据有关研究预测,今后十年,我省年粮食消费量会上升至1600—1800万吨,需从东北、江淮等国内粮食主产区和国外产地调入,弥补省内日益扩大的粮食缺口。

  二、指导思想和坚持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通过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新体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提升功能、提高效率,抓住国家“北粮南运”大通道建设的机遇,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将福建作为“北粮南运”及东南沿海粮食进出口的主要接卸口之一,着力建设海峡西岸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

  (二)坚持原则

  1、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经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粮食局编制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并与国家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及各通道建设规划相衔接,以规划引导企业投资方向,避免重复建设。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主要通过市场运作,政府鼓励不同所有制、不同运营方式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充分发挥多种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国家及省级政府只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项目以及规划列入的全国性、区域性引导示范项目建设进行扶持。

  2、统筹协调,形成系统。要按照粮食物流系统化、规模化的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在粮食的收购、运输、加工、仓储、批发、配送等环节及省内外粮食的流入和流出地区之间形成对接,在专用码头、专用线、中转库、加工厂、装卸设施、运输工具等方面实现配套,对物流、商流和信息流进行衔接,注重粮食物流链系统各环节的无缝化连接,形成主要物流通道,降低储运成本,发挥整体效益。

  3、整合资源,壮大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粮食流通设施,特别是粮食批发市场和国家储备粮库的中转储运设施,通过实施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整合和重组不同所有制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物流设施、基本功能及业务资源,推进传统物流企业转型,打破地区壁垒和行业分割,促进仓储码头设施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改革,培育、扶持和壮大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物流骨干企业。

  4、突出重点,持续发展。要根据省内外粮食生产的布局和入闽粮食的流量、流向和流入方式,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充分考虑实施项目当期建设的可靠性、中期扩建的连续性和远期发展的灵活性。规划第一阶段首先配合国家“北粮南运”的通道建设,结合东南沿海粮食进口,对粮食入闽主要通道口和集疏运重要物流节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规划第二阶段解决粮食物流现代化整体推进问题,重点以省内粮食产业聚集区的物流服务设施功能提升和配套完善为主。

  5、技术先进,注重效益。要结合福建省情和粮情,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项目和技术。要着眼于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时间,降低粮食损耗,统一技术标准,降低流通成本,使规划项目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建设目标

  在规划期内依托大型深水港口和水公铁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引粮入闽物流通道,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重点建设若干节点上的粮食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大型粮油配送中心,初步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实现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的散装、散卸、散储、散运和整个流通环节的无缝化连接,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到2010年,全省散粮流通比例由现在的15%左右提高到30%,其中水路入闽通道散粮流通比例达到50%,基本实现“北粮南运”海运入闽通道口及东南沿海进口粮食“四散化”目标;到2015年,全省散粮流通比例达到50%以上,其中水路入闽通道散粮流通比例达到80%,初步实现福建跨省区和省内区间的“四散化”、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目标。

  (二)主要任务

  1、建设跨省和省内主要粮食物流通道。重点建设粮食水路入闽通道、铁路入闽通道和省内连接重要港区、粮食批发市场的铁路、公路跨区域疏运通道,形成几个规模化、大型化、专业化的粮食接卸口码头泊位,提高入闽水运份额。

  2、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在主要粮食批发市场的中转集散地、粮食加工产业聚集区、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