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京东物流科技版块怎么干?这场对话做了全面揭秘

2018-08-22 17:37

  十三年前,亚马逊为旗下 Prime 会员推出“两日内送达”服务,引发全球零售业震荡,同时也吹响了电商物流行业变革的号角。

  五年后,京东在一线城市推出的“当日达”承诺让竞品电商们倍感威胁,阿里迅速建立菜鸟物流以巩固其市场地位;饿了么、美团也于近期相继推出无人送货车、无人机等无人化物流设备……

  近日,机器之心与京东物流无人化研发体系的率军者、京东副总裁、X 事业部负责人肖军对话,由这位见证了京东物流体系进阶之路的过来人谈谈中国电商物流智能化的时代机遇。与此同时,在电商的 A 面之外,探寻更多京东在坚持物流自主化方向背后的 B 面。

  一、通过硬件科技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

  机器之心:两年前我采访过京东的物流无人机项目,那时你们部门还叫京东物流实验室?

  肖军:是的。京东物流实验室在2013年设立;2016年5月,物流实验室正式变更为X事业部,包括京东无人车、无人仓以及无人机,无人超市等项目。

  机器之心:设置X事业部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肖军:两个方面。通过京东的硬件科技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京东无人超市、送货机器人等;以及通过京东的硬件科技来改变电商物流中各个场景的应用问题。

  机器之心:每年京东对于这个部门在资金和人力上的投入多少,有没有一些数据的参考?

  肖军:具体数据不方便透露,只能说很大。

  机器之心:京东上下游有很多合作企业,比如说日化、酒水等厂商,他们可能也有物流产线自动化的需求。除了自产自用以外,我们本身也在对外输出这些技能?

  肖军:对。通过硬件科技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就不只是京东的工作方式,也包括其他公司。

  机器之心:这个向外赋能的形式是? X事业部会不会成为一个类似解决方案的品牌?

  肖军:我们会把在京东应用成熟的一些应用场景案例向我们的同行、合作伙伴去输出。比如,茅台、伊利等都超大型企业都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机器之心:京东除了X事业部,还有一个Y事业部,会注重一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究?

  肖军:这两个部门本身相互配合。X 偏向硬件更多一些。Y 更偏向于软件一些。

  机器之心:物流产业涉及到很多环节,如何评判是否有必要设置机器人或者改造成自动化?

  肖军:这里有三个层面的考量。

  首先,京东从 2007 年就开始自建物流体系。从京东第一代物流系统到现在的自动化,我们团队都参与其中。从研发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把物流自动化的最高水平打造出来,把样板去打造出来,所以我们提出无人仓、无人车等概念。通过技术评估,目前能够达到的业界最高的阶段和水平。

  其次,我们很容易发现系统、流程过程中哪些地方存在的瓶颈点,因为每年的 618、双11,这些流量最高峰也是我们运营的最高峰。哪些地方出现瓶颈、哪些环节值得优化一目了然。再结合我们对相关自动化的技术的了解,和人才技术优势,我们能够判断出哪些环节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快速突破。

  最后,是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依靠我们现有的物流结构体系,我们能够知道每个环节的订单成本。

 

  二、解构布局逻辑:自研、合作、投资的组合

  机器之心:对于自主研发、合作、投资三种不同的布局策略,京东更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肖军: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这些方向涉猎非常广。无人机又分很多种,旋翼、固定翼等中小型飞机,大型飞机,未来还有重型。

  如果所有的环节都选择自己做,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时间上的耽误,这是我们主要的考量因素。

  目前部分供应商选择创业公司,是因为他们单个创新点有价值,他们的技术达到了60-70%,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还没有什么正向收入。那京东可以对它进行投资,帮助他们孵化成功,把京东的优势对接给他们。但他们不会做一整套无人仓库方案,里面涉及到的数十种机器人项目,创业公司不可能都能解决。这样都做的创业项目也不可能会成功。

  相对而言,京东有应用场景的优势,有产品化的优势,有规模化生产的优势,这些正好是创业公司所欠缺的。帮助他们成功,也能帮助我们提升技术研发的速度。

  机器之心:为什么考量合作项目的标准是“做到 60-70%” ,如果创业项目要升级成合作伙伴关键因素是?

  肖军:升级合作伙伴,首先要解决完场景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实验室级别的成果,不是能只做演示。合作伙伴能解决场景问题,这个是升级合作伙伴的一个前提。

  很多项目可能就是几个博士或者大学教授主导,掌握了这个技术的高点。一般都是做到60-70%,还需要通过实际场景的应用进行迭代,才能把这个产品做成熟。

  60-70%的成熟度,再合作半年几个月,慢慢地成熟;快的话,有些技术半年就成熟了,那我们就进行下一步的合作。

  机器之心:如何看待国内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供应能力,为什么还需要自行研发?

  肖军:现在国内物流自动化的设备还谈不上成熟。类似国内的 Top5 公司,可能还不到ABB、库卡等四大家族公司的营收五分之一。

  京东每年在自动化设备上的投入估计达到数十亿,但这在整个物流自动化产业里的占比还很少。当下,物流的市场在中国远远已经超过千亿了,但是大量的订单主要还是由四大家族承接,中国本土的一些企业或者设备对需求的理解、应用的理解不够到位。但是国外很多设备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所以在落地环节,更多是各个厂家的集成方案。

  2009 年我们就进行过尝试,推出亚洲一号仓库,当时是亚洲自动化程度最高、单体面积最大的一个仓库。当时就我们感受到的集成痛点就是,要整合整个行业最顶尖的一个技术,要协调每个企业之间的影响和利益关系,是很大的挑战。所以后来,我们选择自己来做一些主要的、一些核心的自动化技术

  机器之心:京东对于研发、合作、投资三种技术选择,有没有优先级的排序?

  肖军:没有。我们提供解决方案为主,解决方案里主要是自研。

  研发也分很多层面。举个例子,在做拣选环节里需要用到小公斤级的机械臂,机械臂分很多种,不同公斤级的,还有串联、并联型的,四轴、六轴的等。这已经是一个成熟市场,京东没必要去做了,可以直接购买。

  但解决场景需求最重要。在已有的机械臂基础上,京东需要做的是怎样更好地控制机械臂,把物品更准确地拣选出来,这是我们的核心。因为我们知道行业的痛点在于把货拣选出来。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