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供应链、国际物流和社区服务等新赛道上,菜鸟均“长”出了新的物流服务能力。
再次回到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让我们看到了菜鸟的“贴地飞行”:聚焦产业化、全球化、数智化方向,“贴地”夯实物流能力,引领数智化创新“飞行”。
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2财年三季度财报,菜鸟的相关运营情况也随之披露。必须承认,现在的菜鸟早已不再是“菜鸟”,坚持产业互联网战略下,羽翼渐丰的同时,亦可独挡一面。
其一、单季度营收逼近200亿元,其中外部收入占比达到67%,说明菜鸟的自营物流能力以及提供的服务产品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这种认可,不仅仅来自阿里体系内,更多的是第三方客户。
其二、跨境包裹量季度日均超500万,业务规模持续位列全球“四大”,这样的成绩确实让人刮目相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业务收入对菜鸟总营收的贡献率超过50%,其业务增速表现最强劲,潜力和空间充满想象。
从“物流菜鸟”到“菜鸟物流”,菜鸟最近几年的变化清晰可见、有目共睹。去年年底的时候,老鬼曾写过一组文章,系统梳理和深扒了菜鸟是如何做物流的,以及为了做好物流到底有多拼。
借着新一季的财报,我们来聊点不一样的。
01
物流先行
阿里多引擎增长的新驱动之一
如何判断菜鸟在阿里经济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一个可观察的风向标是其在下沉市场的布局。分析阿里最新一季财报,宏观背景下,有个明显的变化不可不提:一直以来为阿里贡献大头收入的淘宝、天猫接近“天花板”,阿里电商的用户增长、乃至收入增长持续在下沉和向外发力。电商生长,物流先行。实际上,在下沉市场,菜鸟早就先行一步,业务触角和服务能力持续下沉且有所成。最新披露的2022财报三季报数据显示:
菜鸟乡村驿站的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00%,服务范围涵盖29个省份近5万个乡镇;菜鸟科技下乡的力度也在加大,投建60+智能分拨系统,助力农产品上行和快递进村。
财报之外,菜鸟助力“快递进村”的力度更为直观。
2021年12月,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快递进村”发展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实际调研中发现,在村一级市场化快递末端网点中,菜鸟乡村参与建设的占一半左右。
菜鸟的参与度何以这么高?归根到底是因为它解决了“快递进村”过程中两个最大的难题:提效降本和开源增收。前者的核心是共配,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物流,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后者的关键在商业叠加,不仅为共配站点提供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系统以提高服务效率,还为共配站点的经营提供电商资源、运营培训和资金激励等多种支持,比如在河北内丘,西张村的“快递+社区电商+小卖铺”、大垒东村的“快递+理发店”等。
除此之外,在县乡村,菜鸟还为淘特平台上70%以上的农产品发货提供物流支持。在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又通过布局上行物流中心,构建“产运销一体化”供应链,当地农户通过网络销售的农货,不用多次周转,直接进入产地仓加工分选,就地配送。向外方面,“全球化”一直是菜鸟相对其他民营物流的显著优势之一,可见下面详述。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进,“快递进村”、“快递出海”等的力度、广度、深度势必也会提速和强化。在可预见的未来,菜鸟在创新赛道最近几年探索出的新模式以及累积的经验无疑会迎来更大的舞台和用武之地。02越来越“深”,步步为“营”
业务覆盖,只是观察菜鸟的一个切面。如果再去复盘菜鸟自身物流能力的提升路径,就不难发现在它的模式迭代、业务升级以及商业演变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其中。对此主线,老鬼的朋友安德华总结出两个方向:一是越来越“深”;二是步步为“营”。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先说“深”。不管是圈内的老江湖,还是圈外的吃瓜群众,很多人在谈起菜鸟近几年最明显的感知和变化时,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扎根物流产业越来越深。自带互联网属性和基因的菜鸟,已经不再只是互联网平台,而是更加向实,逐渐成长为一家具有数字化优势的物流公司。菜鸟怎么做“深”?以业绩论,在本季度总营收196亿元中,外部收入就占了67%,支撑起菜鸟整体收益的大半壁江山;业绩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营物流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选择。业内人士对老鬼介绍,菜鸟对各项业务的要求,无他,就是客户意识和乙方思维:知道谁是自己的第一客户,切实解决客户痛点和需求;作为乙方,凭能力和服务、带来的价值被甲方选择,获得市场认可。这就需要在产业扎根到底,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