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转换效率,「易能时代」缓解新能源车主补能焦虑

2022-03-14 15:37

 微信图片_20220314153919.jpg

  充电行业最具技术含量侧,将决定未来部分补能企业走向。


  回想去年十一期间,大好的节假日,由于高速路的充电桩不够充、充得慢,新能源车主被困在高速公路上,眼看油车车主几分钟加满油上路回家。

  焦虑依旧在蔓延。加油站到处可见,充电桩却一桩一车,停车位难找,充电桩难求。除了蔚来车主可以享受换电池及“送电上门”,其他新能源车主得变身为“追桩少年”。加油几分钟,充电几小时。即便有幸找到空闲充电桩,快充则屈指少数。随着油价涨至8.5元/升,油车开不起了,电车又被充电牵绊。开个车,咋这么难?

  拼运营 并不赚钱的充电桩行业

  新能源汽车或是未来出行主要工具。“双碳”趋势下,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58%。预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保有量1221万辆;预计到2025年销量有望近千万辆,保有量3224万辆。不仅传统车企看到新能源出行的生意,华为、小米、OPPO、大疆等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挤入造车行业。让我们放眼回到新能源汽车充电供给侧。2021年,路面上有784万辆新能源车,但充电桩仅有261万台,车桩比仅3:1,其中快充充电桩和慢充桩比例对半。但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内车桩比要达到1:1的目标。如果2025年将有按千万台新能源汽车,千万个充电桩缺口的生意等着企业布局。这个赛道已经挤入国家电网、特锐德等上市公司。而此赛道特来电、星星充电也称为估值百亿元的独角兽:特来电(特锐德子公司)曾在2021年初获约3亿元人民币战略融资,此轮投前估值约130亿元,并于2020年初获约为135亿元的A轮融资。星星充电(万帮能源)于2021年5月获B轮融资,高瓴、IDG等入局,投后估值155亿元,2020年9月,星星充电获得8.55亿元的A轮融资。资本纷纷押注“双碳”赛道,押宝新能源的终端接口——充电桩。但回到最本质的问题,充电这门生意赚不赚钱?在充电桩产业链中,上游是充电桩厂商(元器件及设备生产),中游为充电运营商,下游是电动汽车用户。而整条产业链,陷入停滞——充电桩厂商不赚钱,运营商打价格战,车主充电困难。

微信图片_20220314153936.jpg

  也就是说,一整条产业链过得都不好。目前,行业仍处持续亏损状态。中信证券根据充电利用率分析,充电运营盈亏平衡点对应时间利用率约8%-9%,但目前行业平均利用率仅6%左右。就像加油站向车主收取加油费,运营商的收益结构主要为“电费+服务费”。而运营商为了获客,不停圈地、占据市场份额。这与中游运营服务商低廉的电价有关。据行业人士分析,场站并没有想象中赚钱,内卷十分厉害,充电桩市场的设施运营端未热先卷。拿充电桩的头部运营公司特来电举例,2020年至2021年,服务费均价由0.47元/Wh降至0.42元/Wh。从市场份额来看,据2021年特锐德年报,特来电运营充电桩25.2万台,市场份额超32%,劝年充电辆超42亿度,市场份额38%。第三方专业运营企业占公共充电桩运营市场份额75%以上,例如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头部厂商如此,足以见价格战激烈。另外,新人也使得行业价格战日益激烈。这让人不禁想起曾经共享单车时代的铺货模式。2021年,在114.7万台充电桩中,运营数量超过1万台的公司有13家,较2020年增加4家。(数据来源:西南证券)这些运营服务商的日子不好过,直接传导到上游充电桩设备制造厂商。据悉,因为回款慢或是没钱回款,已经有几家充电桩设备制造厂商成了场站的股东。更别提面对新能源车不断增长的充电需求,充电桩技术的自我迭代。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车主、新能源车、电网交汇之处,被纳入“新基建”,与5G基站建设、城际及城轨交通、大数据中心等并驾齐驱。充电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一环,还未建立基础,中游运营商便开始用互联网运营的手段打起价格战。充电行业土壤还不够厚,就开始刮大风了。未来下线的新能源汽车,对充电网的需求是海量市场,新能源基础设施赛道仍是增量市场,对技术迭代有着强烈需求。

  充电桩技术核心——充电模块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