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与蛇的故事,在中国市场与外国品牌之间,总也讲不完。
最近几年,我们见了太多外国品牌,吃着中国市场的红利,却报之以双标、辱华、歧视。
除了中国消费者,还有很多中国卖家,在跨境业务上,也被外国品牌反复压榨。
比如靠中国卖家爆火的Wish,曾因为上百万罚款,被央视点名。
在国内很多人没听说过Wish,但在国际上,它是和与亚马逊、eBay、速卖通齐名的四大跨境电商之一。
为什么说它靠中国卖家爆火?
因为它94%的卖家都来自中国,Wish靠着中国卖家撑起了百亿美元的市值。
近两年,Wish对中国卖家的无底线罚款,以及各种不公平待遇,使得中国卖家集体出逃。
失去顶梁柱的Wish,股价从巅峰的117亿美元跌到14.92亿美元,蒸发了100多亿美元。
不仅如此,Wish还面临着用户流失,销售额暴跌,大面积裁员等困境。
Wish用事实证明,搞不定卖家,比搞不定用户更可怕。
靠义乌小商品,搞定全球3亿人
巅峰时期,Wish连续2年蝉联全球购物APP下载量榜首,因为主攻低价,被称为“美国拼多多”。
但其实Wish成立的时间,比拼多多还要早五年。
Wish的起点很高,两个创始人都是技术控,一个在雅虎做大数据广告,一个在搜狐做搜索算法。
2011年,祖籍潮汕的华裔张晟,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毕业后在雅虎工作了5年,一直想自己创业。
他和自己大学室友彼得商量后,两人一拍即合,做了一个导购网站Wishwall.me,主攻移动端广告的技术服务。
做了一段时间,两人很快就发现移动广告根本干不过谷歌,于是果断转型做平台。
因为两个创始人的工作经历,Wish出生就与众不同,别的平台靠搜索取胜,但Wish却靠个性化推荐卖货。
平台页面一打开,先是一波问卷调查,在搞明白用户性别、年龄、爱好之后,根据算法推荐产品,像极了电商版的抖音。
当然仅仅是模式新,在硅谷这个最不缺技术的地方,Wish也很难出头。
因为有个华裔创始人,两人很快把目光放在了中国市场上,正赶上2013年,是跨境电商爆发的元年,而Wish的爆发正是从这一年开始。
说是中国卖家养活了Wish,一点都不夸张。
为了吸引卖家,Wish的门槛极低。
在Wish上不仅开店免费,上传商品无费用,在成交后才收取佣金,品牌和真伪的审查也几乎没有门槛,卖货周转期也很短。
靠着降低卖家入驻的门槛,Wish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中国卖家。
据Marketplace Pulse Wish统计,平台早年94%的卖家来自中国,4%来自美国,2%来自其他国家。
在大量中国卖家的支持下,低价成了Wish爆发的强价值点。
打开Wish的APP,商品价格大多低于10美元。
镶钻金戒指,仅售1.73欧元,1.79欧元的万次火柴,4欧元的颈椎仪,25欧元的黑劳,甚至免费,把低价打到极致。
不仅如此,Wish上还有各种限时限量玩法,最大限度刺激购买欲。
比如6英寸,4GB+32GB安卓智能手机:减价90%,仅售价45欧,省405欧,10000+购买,即将售罄。
价格足够廉价,上万的已购记录和即将售罄显示热门程度,在“闪电购物”频道,转一圈飞轮就能得到相应的折扣,但要在10分钟之内下单。
各种折扣、促销话术,Wish都玩明白了。
为吸引消费者,Wish的上新率极高。
卖家要每天不间断上新,才能保持店铺的活跃度,得到平台的流量,获得更高曝光。
靠着把中国的产品,卖给发达国家的中低收入群体, Wish高速发展。
高光时刻,Wish用户超3亿,月活超1亿,每天卖180万件商品,一度是下载量最大的全球购物应用。
最狠惩罚虐惨卖家,市值蒸发600亿
背靠着中国卖家,干到全球第一后,Wish并没学会投桃报李。
有数据显示,在Wish上的中国卖家占比,已经从18年的94%,下降到44%,数据背后是大量中国卖家出逃。
离开Wish是因为没挣到钱吗?
很多中国卖家表示,前些年在Wish上挣钱,就像捡钱一样。1天能卖几千单,房子、车子都有了。
这样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卖家逃离,原因就是:被伤透了心。
因为前期的蒙眼狂奔,Wish平台上的卖家入驻门槛低,鱼龙混杂,平台上刷单、误导等侵犯消费者行为泛滥。
到了后期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平台逐步走向失控。
出现问题,Wish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个字:罚!
商品展示存在误导性,罚;
用户评分不足,罚;
连续上爆款商品,价格过于便宜,罚;
疫情导致包裹积压,被认为对用户不诚实,罚;
不仅罚款明细多,处罚的力度也相当大。
比如,商品被认为有误导性,30天内的每个订单最低罚100美金。哪怕商品只卖了1美元,也要罚100美金,卖得越多罚得越狠。
从前期的产品上架到最后的发货、退货等环节都有相应的处罚政策,卖家违反会被处以罚款、封店、冻结资金等措施。
冻结资金、封店铺,任何一项对卖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
在Wish的重罚之下,卖家的日子一个比一个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