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头有脸的VC都去投核聚变了

2022-07-07 10:46
图片

image.png

投资人的期待,会卷入“永远的30年”吗?

image.png

  如果说,我是说如果,地球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又高效,又清洁,还不污染环境,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类社会又会是什么图景?

  有此一问是因为看到了某些线索,而线索正是来自资本市场。

  2022年,前后不到4个月,国内两家“可控核聚变”公司先后拿到了融资。最有意味的是步调——两家公司都成立于2021年下半年,成立不久,踌躇满志,前后脚拿到了天使轮,金额都不低,投资方又是团购,还挺豪华。

  那么,可控核聚变,以及用“如果”指向的那个未来,这二者的关系在哪里?

  可控核聚变有个更形象的名字叫“人造太阳”,你可以想象一下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画面,当然,如果需要更准确的勾画,就来参考刘慈欣在《三体》中的说法吧——“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建一个发电厂,也没什么,从今以后,能源在地球上已经不再是什么需要节约的东西了。”

  “一次不亚于工业革命的革命”,这样一份美好图景,资本已经开始买单了。但同时要关注的问题是,这一次,“人造太阳”能绕开“永远的30年”这个魔咒吗?

  “投资元年”

  每年都会有人喊出某个“投资元年”,2022年,概念落在了可控核聚变上。

  2月份,能量奇点获得将近4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是米哈游、蔚来资本、红杉种子、蓝驰创投;

  6月份,星环聚能获得数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后面有近10家VC,包括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远镜创投、和玉资本、红杉种子、险峰长青、九合创投、联想之星、英诺天使基金、元禾原点、华方资本等。

  VC、PE、CVC都来了,为什么突然有这么多钱涌入这样一个新兴赛道?

  不过在此之前,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它算得上一个赛道吗?

  如果按企业数量来说,似乎称其为“赛道”有点勉强。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告诉我,全球能做可控核聚变的人寥寥无几,商业公司在30家左右,国内更是屈指可数;其次,它真的新,米磊说,他看到星环聚能时,直觉就像2016年看到自动驾驶或商业航天。

  “确实没有几个人能做这件事,我有三个人才筛查漏斗,第一要有很强的物理基础,这是科学素养、工程能力主导的最底层因素,全球范围内有几百到几千人;

  第二是有工程功底的人,就拿中美过去50年建核电站的人才密度,全球范围内大概有几十万人可以解决核聚变的工程问题;

  第三是创过业、懂得与资方、政府沟通,懂商业化的团队,那这个在全球范围内是个位数”。蓝驰创投投资总监孙登科说。

  能量奇点创始人杨钊曾就读于北大物理系,之后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和人工智能交叉方向博士毕业。在做能量奇点以前,他在国内做关于音乐与AI的创业,公司叫元悦科技,拿到过金沙江创投的融资,目前已注销。

  孙登科认为,博士毕业后的杨钊致力于创业,是希望在科学脑袋上加上商业思维,如今的可控核聚变项目算是回归了他的老本行。

  再说星环聚能的创始人陈锐。

  他一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博士毕业后留校做相关科研,公司技术负责人谭熠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米磊此前也是物理系毕业,对可控核聚变关注已久,四五年前这一投资方向就躺在他的PPT中,2022年2月,谭熠和陈锐到米磊办公室与他聊了两个小时,“我们一直在探讨技术,聊完后,就决定投了。”

  人才的稀缺性必然导致投资机构们没有条件筛选,能做的就是最强的。但融资之所以在此时连续出现,海外出现代表性案例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021年12月,美国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宣布拿到18亿美元的融资。

  这一数字,刷新了人类历史上核聚变私人投资额的新纪录。报道称,这次投资方包括比尔盖茨、索罗斯、Marc Benioff、谷歌母公司Alphabet、DFJ Growth等一众大佬纷纷参投,此前投资还有意大利能源公司Eni、世界顶级富豪联手创立的投资财团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等。

  CFS201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科学与核聚变中心孵化,这里是全球核聚变研究的代表,2005年、2016年分别有过重大突破——提高其托卡马可装置的等离子体压力。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