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阿里,在医药电商风口狂奔

2022-12-14 12:33

  电商行业风口涌现

  都说英雄所见略同,阿里和京东,再次瞄准了同一个赛道。

  近几年,随着相关部门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落地,加上线下购物被限制,用户也希望获得更加便捷高效的购药体验,医药电商行业应运而生。嗅觉敏锐的一众互联网头部企业,都盯上了这个黄金赛道。

  其中竞争最激烈的当属阿里和京东,这两个互联网巨头依托自带的庞大流量迅速入局医药行业,分别推出了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在抢占了先机的同时,也奠定了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在业内的领先地位。

  作为头部互联网企业旗下的新业务,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从业务模式上看,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都强调“药+医”的经营模式,除了进行医疗商品的零售,也有线上平台服务,以及问诊服务等。

  而在“药+医”的经营模式中,“医”的收入只占整体营收的小部分,“药”才是两家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自营医疗商品零售占京东健康收入的86.44%,阿里健康的87.66%。

  但在相似的外衣下,二者也存在着些许不同。

  从流量入口上看,阿里健康有淘宝、支付宝、饿了么等平台为其导流,而京东健康只有京东平台,在这一层面上看阿里健康显然更胜一筹。

  而从用户数量上来说,上一个财年,阿里健康的年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2.8亿;而截止今年6月30日,京东健康在过去12个月的年活跃量则是1.31亿,相比阿里健康的2.8亿活跃用户依旧有一定差距。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流量,获得更多流量的平台自然也就更容易实现盈利。

  但在今年3月到9月的这半年中,阿里健康的用户平均贡献收入为77.55元,仅为2022上半年京东健康用户贡献收入的一半。

  这让人十分费解,毕竟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无论是流量还是用户数量,阿里健康都远超京东健康,为何盈利能力却恰恰相反?

(图源:市值榜;京东健康营收均高于阿里健康)

  其实并不难理解,阿里和京东本就是电商界的两大巨头,而二者最能拉开差距的地方其实不是流量,而是物流。

  药物是很特殊的商品,它不像日用品那样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特别是急需的药品,用户对配送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就算价格更高,消费者也会更倾向于选择更快到达的京东健康。

  早在2021年,京东健康就实现了80%的自营药品订单次日达,而现在京东健康物流最快的配送服务只需30分钟。除此之外,对于需要特殊保存的药物京东还配置了冷链物流,可实现全国240多个城市的冷链配送。

  而彼时的阿里健康则大多依靠通达系和菜鸟,配送速度相对较慢。虽说今年以来,阿里健康的物流体系也逐渐完善,补上了时效性的短板,但目前就物流速度来说,阿里依旧落后于京东。

  赛道广阔,赚钱却并不容易

  随着医药电商行业的发展,已经有大量用户逐渐建立起了以医药电商渠道为主的购药习惯。在2021年中国医药电商研究报告中显示,只有11.1%的消费者表示“几乎全在药店或医院买”。

(图源:中国医药电商研究报告)

  但也有30.2%的消费者表示,在网上买药比在线下实体更加便宜。消费者觉得更便宜了,就意味着商家挣的少了,即便是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这种已经做到医药电商头部的平台,也依旧挣扎在平衡与盈利的分界线上。

  11月28日,阿里健康发布了2022财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阿里健康2022财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15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3.5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8元,实现了净利润扭亏为盈。

  但从半年度的收入同比来看,到达一定规模后的阿里健康增速却呈快速放缓趋势,2022财年上半年22.9%的增速与前两年相差甚远。

  11月21日,京东健康也公布了其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京东健康期内实现营收105.2亿元,同比增长42.1%;经营利润为7722.5万元,上年同期的经营亏损为5.56亿元,同样实现了扭亏为盈。

  但京东健康的稳定性一直不算好,在近半年时间里,净亏损率也高于阿里健康。

(图源:市值榜)

  显然,从现阶段来看,医药电商的市场虽然十分广阔,但想要稳定地实现盈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线上零售药房的毛利率不高。一般来说,线下药店除去人员薪资和店铺租金,毛利率为30%-40%左右;而就算有问诊、广告等高毛利率业务的帮扶,近五年阿里健康最高毛利率也只有26.12%,京东健康更低,最高仅有25.94%。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毅也曾表示,线上零售药房的毛利率只有22%左右,绝大多数企业很难从中盈利。

  二是相较线下药店零售,医药电商还需承担履约费用。可别小瞧这笔费用,从履约费用几乎是阿里和京东支出占比最高的一项费用,这其中主要包括物流及仓储服务开支、支付服务开支,以及相关人员薪酬福利等。

(图源:市值榜)

  就像做京东自建物流一样,刚开始投入肯定是会很大的,但随着平台规模越做越大,长远来看,自建物流的费用在整个支出中的占比也会逐渐降低。同理,履约费用也会随着平台规模的扩大,在支出占比中逐渐降低。

  但从现在的形势上来看,双方未来的目标都是盈利,谁能更稳定,更快地实现盈利,谁就能在这一场竞争中先拿下一城。

  流量不为王,服务才是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