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品质到品牌:中国制造出海蝶变(上篇)

2023-03-22 19:34

  0df45f35a18f43d5899e54f76cd78fa6_th.jpg

  图片来源:网络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向海外,自创品牌也越来越多被海外消费者所接受,成为了许多企业第二增长线。然而,海外终端市场既是一片蓝海,也是一片暗流涌动、瞬息万变的深海,海外市场的开拓与布局,需要什么样的洞察力与执行力?具备什么样的“气质和魅力”?本文拟分为上下两篇对此进行分析,上篇从“制造、智造?品质、品牌?”入手,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制造,智造?从制造到智造,从智造到创造,这是中国制造业走过的辉煌路径,也是中国制造出海蝶变的根本。先看一组数据,彰显了中国制造的成绩单:200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当时的世界第三大制造业国家德国;2006年超过日本;2010年更是超过美国。中国从此开始成为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中上百种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

0C18794AE83A2BDBAF9A658A3DE12295D773823B_size100_w1080_h718.jpg

  但是,成绩是有的,问题也不少。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和动力,不得不寻找出路,到海外“淘金”,未来发展空间或在海外。过去四十年中国制造业作为世界工厂的最主要模式是OEM代工生产,随着劳动力和环境成本上升及产能的过剩,这种简单的、低利润的代工模式已无以为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帮助中国制造业脱困刻不容缓。就当前的中国制造业出海而言,面临的最核心挑战就是从 B 端到直接面向 C 端消费者的经营模式转变。全球化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企业的必选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充分调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应用,实现智能化,支撑市场洞察、目标的制定和完善。也就是说,制造业在数字化、智能化上的转型升级,为出海准备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也使企业把目光瞄准了海外,争相布局全球市场。无论是消费电子产品,还是工业制造,出海已经呈现出智能化、物联化、生态化、全球化及场景化的态势,正从“制”到“智”进发,助力中国品牌焕新升级。例如,中国工程机械巨头,民营企业三一集团建立海外“灯塔工厂”,向世界输出中国的机械智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逐渐渗透,科技的智能化成为趋势,中国制造业也逐渐步入品牌全球化的新浪潮,以智能化的方式帮助“品牌出海”,实现出海赛道的转型新升级。制造出海,智能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智能与创新相联相通。2020年以来,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中国制造开始以创新驱动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升至第12位。在德国独立研究机构“汽车管理中心”(CAM)创新排行榜上,上汽和比亚迪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位,仅次于大众、特斯拉和奔驰,领先于宝马、通用汽车和现代。最近,比亚迪ATTO 3(国内元PLUS)获得E-NCAP碰撞测试五星评价,长城的魏牌coffee 01(国内摩卡)、欧拉好猫二款车也获得欧洲碰撞测试五星评价。这是汽车制造创新的标志指标,而汽车制造则是制造业中的王冠。从制造到创造,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制造行业这个智能化程度最高、供应链最复杂的领域,中国企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径。

636592266258836900.jpg

  去年,国产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车展中收获了难得的荣光,打入汽车制造的大本营——欧洲,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欧洲的车展盛宴,取得了多方好评,拿回了令人称羡的订单,欧洲成为车企出海征程中的主要方向。德国《焦点》周刊撰文指出,比亚迪、蔚来、领克等中国制造商这次对欧洲的攻势取得重大进展;存有偏见的德国之声表示“如今的高品质中国电动汽车,正在吞噬德国汽车品牌的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加速登陆欧洲市场,彰显的是中国制造的力量,或者说,新能源汽车领衔着 “中国智造”的出海。中国汽车出海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得益于中国制造的后发优势。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从2014年就开始布局,经过了8年时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突出,而且很多核心技术已实现超越、领先全球,叠加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效率上的整体优势,造就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口转型的核心优势。在中国制造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于新能源汽车的优势,首度掌握了汽车市场的话语权。(关于汽车制造出海的内容,可参考本公众号原创文章《中国新能源汽车抢滩欧洲》2022-10-31 )

1502267619973043504.jpg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