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老龄化的时代,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突破3亿。这同时也是一个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渗透入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年的数据,上半年新增的网民群体中,60岁以上占到20.8%。进入这个陌生的数字世界,新的难题在等着他们——固有观念的束缚,对学习能力的担心,面对复杂系统的恐惧等等,都让老人被困在数字孤岛上。
具体的问题背后,隐藏着老人被忽略的声音——孤独、需要陪伴,这些苦恼都难以向忙碌的儿女言说。3亿人的老年生活,这并非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解决老人在智能时代的失语问题,也是科技品牌、智能产品共同努力的方向。科技怎样真正实现“尽善”、智能产品能在这个层面做些什么?
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文|亚纪 编辑|珊瑚
徘徊在智能时代之外的老人们
退休之后,对68岁的黄先生来说,生活像一碗白粥,有些单调。和儿女不住一起,也很少出去旅游,平时打打太极拳、逛逛公园、接孙子,日复一日。他“习惯了”。有时高兴会听听歌,前几年还用着老旧的收音机和CD机。还是小孙子说起偶然有一次听到爷爷唱歌,家里人给买来一台智能音箱。
“叫它关机就关机,很有人性”。这个新鲜的小盒子让家里热闹了一些,黄先生喜欢黄金时代的港乐,四大天王,邓丽君,梅艳芳等等,对音箱说一句,“听谭咏麟唱歌”,热烈的1980年代港乐就顺着他的回忆一道飘出来。但也不总是奏效,黄先生一家是佛山人,普通话里带着粤语口音,智能音箱常常听不懂,识别不出来。
类似的问题时不时在生活里冒出来——手机玩一玩就“卡住”,怎么点都没反应,向年轻人求助才知道,内存需要清理了;手机支付绑个银行卡“不够胆,手机没有玩到那么深”;有一次家族聚餐,他收到餐厅定位,完全不知道怎么导航。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了。年轻的时候,黄先生忙于生活,做过很多工作,司机、汽车维修,很少接触电子设备。步入老年,智能设备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中。出门靠手机地图、导航,打车需要软件,靠智能手机和人保持联系,扫码支付,语音控制,智能电视......一个个复杂的系统让他们迷失在数字的世界里。
这并非黄先生一个人的困境。六十多岁的金女士家在福建,只是去家附近的医院,打车、挂号就让她懵了。医院的流程也都一体化了,挂号、取药都是线上,她一头雾水,只能·等孩子有空的时候,轮流带她去看病。前段时间做肠胃镜检查,她感慨,“我年轻的时候还是会自己去看病,能自己做的”。
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突破3亿。中国老龄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老年智能手机用户突破1.8亿,但71%的老人每周至少遭遇3次操作障碍,超40%子女因父母频繁求助产生焦虑情绪(《中国老年数字生活蓝皮书》)。
这样的困境在城市之外,广阔的农村和县城更加普遍——年轻人流失,老人留守在住了一辈子的地方。他们是更弱势的——独居在湖南小县城,70岁的邱女士不敢用手机绑卡,网上信息太复杂,她怕被骗,就去银行取现金,再找楼下五金店老板帮忙,转到她的微信上。
对于智能产品,其实很多老人在试着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在身边朋友的帮助下,邱女士逐渐学会了用智能设备看直播、刷短视频。只是难题像打地鼠一样,解决了一个,另一个又会冒出来——洗衣机找不对键、智能音箱突然说话、看电视找不到台。
像是朋友家的智能电视可以搜索,邱女士还没学会这个操作。趁着过年,她询问回家的女儿,教了几遍还是被眼花缭乱的步骤弄晕了。女儿提出要给她充电视会员,可选择的剧多一些。她连连摆手,觉得自己用不来浪费,到现在也还是没有学会搜索功能。
中国家电网曾发布过一份适老化电视机调研报告,报告显示,遇到困难时,40.3%的老人选择“问孩子”,还有高达27.2%的用户选择“直接放弃,不看了”。
黄先生遇到技术问题的时候,找过周围的年轻人帮忙,教了几次还是学不会的时候,他理解对方可能会不耐烦。“毕竟我们隔了一个时代嘛,年轻人好像觉得我们这些老家伙很蠢,不过我也没有怪过,讲不明白,只能再多问一次。”
观念的束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点点滴滴的困境,让越来越多的老人被动地困在了新时代的数字孤岛上。
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曾在采访中表示,在智能家电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设计者还是消费者,往往是从年轻群体的需求出发,老年群体易被忽视,如何去弥合老年“数字鸿沟”成了最新面临的挑战。
长春一家养老院,老人与护士。IC photo
数字困境背后,儿女看到隐藏的情感需求
远离家乡父母,小金在北京打拼。某天半夜,她收到妈妈的求助——扫地机器人卡在了餐桌下面,妈妈用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叫它,它识别不出来,小金妈妈也不敢碰,生怕把机器弄坏了,只能急得给她打电话。
在年轻人小金看来,这很简单,扫地机器人最开始就是她组装的。她让妈妈把机器抱回基站,然后远程在手机上重启。后来她会常常打开控制软件看看,机器有没有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