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

2007-12-26 10:1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商品,粮食流通连接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粮食物流设施是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山多地少,历史上粮食一直无法自给,长期依靠省外调入,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三缺粮大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人口、工业和城市化用地增加,粮食缺口量及调入量仍将继续扩大。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加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对于实现全省粮食供求平衡,促进粮食产业持续、稳步、协调发展,提高主销区抗风险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可持续地保障全省粮食安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的统一部署,及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要求,为指导今后十年全省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制订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06--2015年。

  一、现状和趋势

  (一)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1998年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福建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深水岸线和港口资源优势、对台对外贸易优势、民营经济优势和粮食市场空间优势,坚持粮食综合供给能力建设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齐头并进,使我省的粮食物流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初步具备了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1、粮食接卸港以及集疏运网络逐渐完善。全省拥有3324公里大陆岸线资源,居全国第二。规划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10.9公里,已经形成以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等为主的沿海港口群,2005年全省沿海各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98亿吨。目前进行粮食物流接卸中转的港口较多,主要是厦门港东渡港区、招银港区、湄洲湾秀屿港区和泉州石井港区。其中福州港松下港区和厦门港招银港区分别在建一个7万吨级和5万吨级兼靠7万吨级的粮食专用码头,东渡和秀屿分别有一个可供粮食物流使用的5万吨级和3.5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具备一定的粮食接卸中转能力。

  陆路集疏运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各主要城市之间已经形成“四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里程达1210公里,建成17个二级以上公路进出省通道和4个铁路进出省通道,铁路正线里程达1630公里,为全省粮食调入及港口接卸粮食集疏运提供了有力支撑。据调查和统计分析,目前调入我省的粮食,水路运输方式约占54.4%,铁路运输方式约占45.6%,形成跨省铁路水路为主、省内公路为主的多样化粮食调运方式。

  2、粮食仓储设施改善较大。1998年以来,以国债资金为主导,全省建设国家储备粮库10个,建成仓容112.66万吨;以省级投资为主,新扩建省级储备粮库10个,有效仓容30.5万吨。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含中储粮)粮库(站)655个,有效仓容427.36万吨;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库点13个;有专用码头的库点6个,总吨位1万吨。经过不断整合和新建,省内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储备体系。但由于福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太多,总体上有效仓容不足、设施落后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

  3、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已经形成。粮食批发市场已成为全省传统粮食物流公共服务运作的主要平台。目前我省已有大小批发市场20个,吸纳联接粮行米市和经销商200多家,年粮食批发交易量约340万吨,占全省粮食年流通总量25%左右。其中具较强交易、批发、集散能力的专业批发市场,有南安官桥、福州、漳州浦口3个,年粮食场内实物交易量分别达80万吨、80万吨、50万吨,已成为全省现实粮食物流链上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

  4、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亮点。目前全省有较大规模粮油加工企业20家左右,年粮加工能力近500万吨。主要分布在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这些加工企业主要从事食用油、面粉、大米、饲料等加工,其中少数几家大型民营、合资企业具备散粮接卸条件,人粮作业效率高,降低装卸费用明显,代表着省内粮食现代物流的一种发展模式。

  5、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在全省粮食流通经营管理中,网络信息技术在一些企业初步得到应用。近些年,在“数字福建”建设中,电子政务系统、省储备粮信息管理系统、军粮网络系统等开通使用,南安官桥、福州等主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及电子商务工程开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粮食物流发展打下了应用基础,但总体上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仍较落后。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

  1、跨省粮食流通受运力“瓶颈”限制,水路运输比例偏低。受福建铁路网运力“瓶颈”限制,同时受专用线和车站货位仓库不足的限制,铁运集中到货,出货不及时等问题突出,限制了入闽铁路粮食运量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未形成具有突出优势的粮食接卸专业化码头泊位,水运价格及港口接卸收费偏高,“北粮南运”等海上运量难以进一步提高。造成全省粮食运输通道不畅,成本偏高,影响了销区订购合同兑现和市场粮食稳定供应。

  2、物流设施未成系统,结构失调,功能缺失。省级和地方粮食仓储设施“小、散、低”的问题突出,平均每个库点仓容仅0.6万吨,其中相当一部分已不适应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要求;仓储设施布局及仓型结构不合理,沿海销区仓容不足,圆筒仓型匮乏,平房仓和楼房仓比例分别高达78.9%和18.8%,机械化程度低,不能适应“四散化”作业的需要;粮库管理体制分割,资源难以有效配置,福建中央储备粮库总仓容112.66万吨,其中26万吨的浅圆仓和立筒仓也基本储满粮食,无法用于中转,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3、粮食物流节点中转设施落后、不配套,缺乏应对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尽管目前在闽各级储备粮库存数量已经达到相当水平,但是一些重要港口、铁路站段和大型储备粮库粮食中转设施不足,粮食快速接卸中转能力严重不足,散粮运输工具发展落后。在市场异常波动情况下,短期过多的粮食挤占进省铁路运输,北粮南运困难,到港、到站又难以接卸,省内储备粮调动则缺乏配套的发放、加工、运输设施,影响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和对保证粮食安全作用的发挥。

  4、粮食流通仍以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为主,成本高,损耗大。全省散粮车皮空缺,仅漳州、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