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天气和空域条件允许,在西安南三环外的一个京东配送站,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将包裹按要求打包,置于两架京东Y-3无人机内,为方圆10公里范围内的用户配送。
Y-3无人机为三轴六旋翼,在120米以下低空飞行,最大载重十几公斤。其携带的包裹不会直接送到用户手中,京东在每个村子有合作的乡村推广员,由他们分发。无人机自动卸货后返航,继续配送。
事实上,一年多来,京东在陕西与江苏,类似用于末端配送的小型无人机早已常态化运营。
来自京东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其无人机总计飞行两万余架次,总航时40万余分钟,总航程超12万公里。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对无人机抱有很大期许。在多个场合,刘强东从不掩饰未来京东在无人机领域的大手笔投入。一定程度上,刘强东微头条的内容,也是观察京东战略的一个窗口。此前,刘强东对外发声的这片自留地中,一大半内容与生鲜相关,最近一个多月,京东无人技术,尤其是无人机相关内容是刘强东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6月19日,刘强东晒出了京东最新下线的一架重型无人机的三张照片,目标有效载重量为1吨~5吨。同时,他还宣称京东超重型无人机项目已正式立项,目标有效载重将达到40吨~60吨。
对于了解无人机的内行来说,这的确是个吊足胃口的目标。
从无人机可以窥见的,是京东全面转型技术驱动型公司的野心。在京东内部,京东X事业部无人机产业中心无疑是目前与刘强东保持高频沟通的部门之一。
作为该中心总经理,刘艳光在无人机项目初期,几乎每个月都要向刘强东作战略汇报。现在,刘强东还不时通过微信、邮件等与之沟通。让刘艳光宽慰的是,在去年的一次高管会上,刘强东甚至表态,将无条件、没有限制地支持无人机业务发展。
如今的京东,正试图打造一个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无人机智慧物流体系。事实上,包括亚马逊、阿里、苏宁、顺丰等在内的电商与物流公司均在布局无人机业务,这是一个巨头短兵相接的战场。
“刘总(刘强东)的要求是成本中心要转向利润中心,也就是可以不限制你花钱,未来要赚钱。”京东集团副总裁、X事业部总裁肖军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说。
从0到1
作为一家自营式电商公司,京东在无人机领域几乎没有任何存量积累。
2015年,刘强东在内部提出,京东要向技术型企业转型。当时,京东设置了京东物流实验室,后升级为京东X事业部,希望在人口红利减弱、订单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利用科技对现有物流设备升级换代,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用户体验,也即所谓的智慧物流。
在刘强东看来,以京东在地面物流的积累,进一步优化、提速,或向更偏远地区延伸,都会受到现实牵制,而将目光投向天空,空中物流仍处于待开发状态,不受地形与区域限制,这或许可以走得更深更远。
2015年年底,京东无人机团队成立。起初,只有刘艳光一个人,她一边组建团队,一边摸索。据京东无人机西北总经理崔征回忆,两三个月时间,他们几乎找遍了国内无人机厂商,经常上午聊两家,下午再聊两家,但没有一家能够提供合理可行的物流无人机解决方案。
最后,毫无经验的京东决定自主研发。
刘艳光和团队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京东无人机以什么模式落地。第二,采用何种机型,成本效益比最优。第三,如何解决空域管理问题,合法飞行。
刘强东在内部强调,京东无人机应该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这是行业的最大痛点。所谓最后一公里,主要指偏远乡村、山村的配送,一个京东站点可能覆盖几个镇,一个人一辆车一条线路,整体物流效率很低。
人是解决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刘艳光从行业、高校寻找无人机领域人才的同时,军民融合也给她提供了机会。
军用无人机领域有很多产品、技术和人才积累,经过反复沟通交流,刘艳光的团队初见雏形。2016年618期间,京东推出三款末端配送无人机,其中一款就是Y-3的早期机型。
但比起机型的确定,更棘手的是,如何解决落地和空域问题。
崔征告诉《中国企业家》,他们与一些地方政府讨论后,由于双方对这一业务的认知、以及当地人力资源等因素无法匹配落地,多数地方的推进都无果而终。无心插柳间,他们考察过的一家西安无人机企业,主动帮其联系了当地政府,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双方一拍即合。
2016年下半年,京东开始和陕西方面接触,2017年双方签署多个战略协议。2月,京东与陕西省政府签署了关于构建智慧物流体系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载重量数吨、飞行半径300公里以上的中大型无人机,合力打造全球第一个低空无人机通用航空物流网络,实现陕西省全域覆盖。5月,京东与西安航天基地签订京东全球物流总部、京东无人系统产业中心、京东云运营中心正式落户协议。8月,陕西省向京东颁发了覆盖陕西省全境的无人机空域书面批文,这是国内第一张覆盖全省范围的无人机空域批文。
随后,京东无人机业务也从服务最后一公里扩展为构建三级物流体系,包括干线、支线和末端。末端是最后的配送环节;支线辐射五六百公里,一般是省内运输;干线则跨省,以西安为中心,连接北上广深,甚至国际航线。
对于京东的无人机业务来说,陕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从区位看陕西相对居中,未来以陕西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干线物流路线都相对合理,效率较高。其次,陕西航空航天产业积累较深,有大量相关科研院所和人才,也有配套加工生产能力。此外,陕西地形多样,包括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等,对于无人机来说场景复杂多样,有利于实验与数据积累。
陕西方面也给出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西安航天基地会为京东提供5公里的“管道式”空域、1500平方米的专业无人机研发制造厂房、200亩的试飞场地等,用于京东无人机研发、制造、试飞和测试。陕西甚至希望借力“一带一路”,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建设航空物流枢纽,打造“中国孟菲斯”。
崔征透露,陕西主管工业和信息化的副省长曾前往京东北京总部,就合作协议项目落地事宜与刘强东会谈,刘强东随即拍板,将京东全球物流总部、京东无人系统产业中心和京东云运营中心等设在西安。
2017年10月,京东向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申请,在陕西进行“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活动试点”,2018年初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批复。2018年2月,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向京东授牌——陕西省无人机航空物流多式联运创新试点企业,京东成为首个以省域为范围进行无人机物流配送的国家级试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