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通过标准化生产程序,进行鲜花的收集、分类、鲜储、拍卖、包装等程序,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花卉集散到世界各国。成交的花卉迅速由集装箱运往机场或港口,分销世界各地。
新加坡:规范行业,利用第三方物流
1999 年,新加坡开始兴起冷链物流的观念。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业内开始认识到冷链物流是一个长期效益,并开始接受这一概念。之后新加坡政府提供资金开始培养相关的管理人才,这为新加坡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新加坡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主要有:
(1)制定冷链物流标准,助力冷链物流发展:
新加坡目前现行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有6项,比如《冷鲜猪肉冷链管理业务守则》,它们标准数量很少,但是所涉及的方面却很多,这些条例促使新加坡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新加坡仍2002年开始至今不断颁布新的标准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以维持行业高质量的服务标准。比如颁布的《蔬菜冷链管理》《速冻食品加工与处理业务守则》等,不断完善的技术标准也在推动行业更好的发展。
(2)大力推广3PL:
新加坡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离不开企业选用的适合发展的 3PL 模式(第三方物流),由于新加坡物流业发达,因此奠定了其在新加坡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同时这个模式能帮助企业和客户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达到最优化。
日本:加大科技投入,完善需求预测机制
20世纪50年代,日本蔬菜水果的筛选、定级、冲洗、预加工、包装、预冷、冷藏、运输和销售冷链保鲜就已贯穿始终。之后,日本相关冷链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例如对于运输中的温度调控、湿度管理、低温流通设施的建立以及冷链机械的开发等。冷链物流在日本是属于低成本的物流,现已进入了成熟期,未来还将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日本在2014年冷藏保鲜车的保有量在12万辆左右,到2017年则接近20万量左右,冷藏保鲜车占货运汽车的比重大致为2.65%,冷藏运输率则高达90%以上,运输过程中的产品腐损率低至5%以下。
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主要有:
(1)科技投入大,专业化和自动化水平高:
日本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在进行作业时都是采用专业的机械。日本的劳动力十分的昂贵,这就导致了分拣系统的普及,同时,人工分拣和机器相比速度明显较慢,而数码分拣系统大大地提高了冷链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人工分拣容易出现一些不可抗因素影响到分拣的准确性,机器能够提高其准确性,降低错误率,也在无形之中降低了成本。
日本的冷链物流企业广泛的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善了企业和顾客的关系,提高了企业在同行业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也使得信息能够更快速的传达到客户手中,并且不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同时,企业会在配送的车辆上安装 GPS 掌握送货员的实际配送路线,这方便了客户可以更快的了解到自己的货物运送到哪个具体位置。冷链物流企业GPS技术的运用让企业不仅可以优化配送线路提高配送效率, 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和客户对送货员的管理和监督。
(2)政府的支持力度大:
农林水产省牵头建立的低温流通推进协会,制定了行业管理办法和未来走向规划,还规定了食品在低温情况下流通的严格温度环境范围,使生鲜食品冷链保鲜技术进一步完善。
(3)需求预测机制完善:
由于“无缝对接”,日本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在运输中仍未出现过断货的现象,这就使得日本的冷链物流信息化始终保持快速运行,快速的冷链物流使得日本在国际冷链物流运输上有着很大的竞争优势。
结合发达国家发展冷链物流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发达的道路网络可以助力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发展,除了陆地交通运输,也要采取多样化的运输方式,加强水上运输、空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灵活发展冷链物流。
2.加大前期投入,降低物流成本:
冷链运输的前期投入虽然大,但对于行业发展来说十分必要,加大冷链运输的前期投入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冷链物流的技术水平,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我国冷链运输的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制定信息化系统并应用到冷链物流的各环节;其次要加大冷库、冷运车的投入力度。
3.注重行业标准的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
制定行业标准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冷运产品的实际质量,标准的行业操作还可以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冷链运输的发展前期投入大、利润小,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提高我国的冷链物流水平。
二、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网的信息,我国的冷链市场规模在25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
4700亿元,年复合增速将超过20%。
据中冷联盟发布的2017版《全国冷链物流企业分布图》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冷库总容量为3610万吨,冷藏车保有量为74637辆,其中自有冷藏车为31643 辆,企业整合社会冷藏车42994辆。相比较2016年的 3035万吨,冷库总容量增长18.9%;相比较2016年冷藏车保有量为76527辆,冷藏车总量减少2.5%;其中自有冷藏车总量减少16.3%,社会冷藏车增加11.6%。
我国冷链行业发展迅速,冷链物流企业百强总收入持续增长,且2016年冷链物流企业百强总收入同比增速达30%以上,但行业发展很不均衡,冷链物流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整体呈现散乱小的状态。冷链干线运输市场进入门槛低、分散,百强企业的集中度仅为10%,进低于美国前三大企业集中度13%的水平,市场无序竞争,价栺体系混乱,空驶率高。
冷库运营属于重资产行业,市场进入门槛高,但行业集中度也比较低,百强企业的集中度仅为56%,低于美国前五大企业集中度 60%的水平。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来看,我国90%的冷链企业是区域性的,或者是以运输为主的,这两个特质制约了我国冷链的发展水平,导致行业至今没有出现特大型企业。
相反,国外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巨头企业不仅面向全国,而且还面向全球市场,且大多都是以仓储为主,其运输业务大多外包,尤其是美国的冷链企业。如全球第一大冷链企业——美冷,拥有将近22%的全球冷链物流市场仹额,在美国九个州的不同地点提供地区性及全国性的分销服务。